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機構激烈對峙 搶反彈重點出擊哪些股?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3日 07: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3000點抉擇 QFII看多做多?

  在國內通脹隱憂和日本地震的雙重影響下,滬指自3月9日衝上3000點後震蕩下跌。QFII卻保持一貫看多的姿態,年初至今不斷調高倉位,呈現進攻架勢。

  QFII在2010年整體平均業績大幅回落10.91%,較之A股開放式偏股公募基金平均上漲2.09的業績差距較大。顯然,QFII希望在新一年的A股市場有所斬獲。

  QFII看多做多?

  QFIIA股基金今年以來持續加倉。自2月份果斷加倉後,近期QFII的倉位進一步提升。根據海通證券(600837)的報告,截至3月4日,QFII A股基金股票倉位已經平均升至88.53%,相比上期(2011年1月31日至2011年2月18日期間)增加1.43個百分點。

  考慮到股票市值的上漲會被動提升股票倉位,假設在估算期間QFII A股基金持股不動,依據滬深300指數漲幅,可以推算QFII基金整體進行了小幅主動增倉,幅度達到1.20%。

  相比1月底84.85%的倉位,QFII A股基金兩個月來已經平均加倉了近3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QFII A股基金最新的一次倉位調整中,13隻監測的QFII基金內部出現分歧意見。有11隻QFII A股基金選擇主動增倉,其中景順資産增倉6.16%幅度較大,而其他增倉機構增幅均在5%以內。

  而摩根士丹利及保德信資産則選擇減倉,幅度均超過5%。減倉後兩家基金的持股倉位分別為81.59%和77.08%。

  QFII不斷加倉背後,其資産配置策略也出現調整。

  海通證券報告顯示:QFII A股基金開始著手小幅提高週期類資産的配比,相應減持非週期類股票資産。目前,QFII A股基金週期類資産配比與非週期類資産基本持平。

  QFII投資路徑年報現端倪

  根據記者統計,截至3月18日,滬深兩市共有596家公司公佈2010年年報。QFII基金出現在65家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

  2010年四季度中,QFII基金對持倉個股的整體調整較大。僅對9隻個股選擇繼續增倉,有48隻個股遭到了QFII的遺棄或減持,此外新近持有34隻個股。

  其中,QFII一改前三季度對創業板的慎重觀望態度,其身影出現在華平股份(300074)(300074.SZ)、尤洛卡(300099)(300099.SZ)、探路者(300005)(300005.SZ)、銀之傑(300085)(300085.SZ)四家創業板公司上。其中,野村證券及野村資産管理兩家合計持有銀之傑68.76萬股,佔其流通股本的4.59%;此外,兩家QFII還共同出現在創業板公司華平股份的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合計持股比例也接近流通股本的3%。

  同時,QFII四季度也加大了對重組股的佈局。馬丁可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荷蘭安智銀行、東方匯理銀行、挪威中央銀行、花旗環球金融有限公司和瑞士銀行四季度一舉包攬了強生控股(600662)(SH,600662)前六大流通股股東席位。

  六家QFII共計持有3732.13萬股,除東方匯理銀行和瑞士銀行外,另外四家QFII基金均為新進持有或加倉。

  QFII也加重了*ST股的博弈力度, 德意志銀行四季度新進持有*ST張股(000430.SZ)400萬股;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241.33萬股建倉*ST南方;哥倫比亞大學更持有*ST精倫(600355.SH)715.03萬股,增持比例高達344%。

  從行業角度看,儘管QFII選擇的行業變動較大,但對機械設備、金屬非金屬行業QFII依然鍾情,近四成QFII集中在這兩大行業建倉。

  而在上述兩大行業中,QFII持有的個股也經歷了一輪大換血。四季度上述兩行業中共計14隻個股遭到QFII減持,天威保變(600550)(600550.SH)、青松建化(600425)(600425.SH)等13隻個股則成為QFII新寵,而晉西車軸(600495)(600495.SH)等3隻機械設備股四季末也被QFII繼續增持。

  總體來看,中小盤個股依然是QFII關注的重點,而大消費、新興産業以及高轉送個股均為QFII新近“潛伏”的對象。

  外來和尚的“投資經”

  近年以來,QFII對A股市場的投資熱情不斷上升。證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4日,我國已批准108家機構的QFII資格;截至2010年底,共批准QFII投資額度合計197.2億美元,QFII託管行達到13家。

  從2003年獲准進入中國A股市場開始,QFII與內地公募基金兩者在A股博弈中互有輸贏。由於QFII基金在A股市場中投資地位不斷上升,其與內地公募基金之間的業績比拼逐漸成為市場津津樂道的話題。

  結合歷史上QFII和公募基金的戰況和雙方投資策略來看,QFII往往能抓住行情的大趨勢,但是對於市場的波動與震蕩卻缺乏應對之策。

  歷史數據顯示,在牛市趨勢明確的2006年下半年,QFII憑藉48.42%的收益擊敗了公募基金。而在2007年至2008年的牛熊大轉換中,缺乏彈性的QFII則不幸敗北,而到了2009年,A股反彈波瀾壯闊,QFII則以77.86%的業績領先公募基金72.29%的業績取勝。

  理柏亞洲區研究總監馮志源表示,QFII長期保持80%乃至85%以上的較高倉位,不似國內公募基金靈活彈性;此外,QFII對國內市場的熟悉程度也相對有限;同時,QFII偏向於選擇有估值優勢的藍籌股,這也使得QFII的業績表現與市場整體表現關聯性更強。由於2010年A股市場不曾出現大行情,因此QFII表現乏善可陳,沒有突出的亮點。

  理柏提供的數據顯示,QFII基金2010年整體平均業績大幅回落,同期跌幅高達10.91%,同期393隻開放式偏股公募基金則實現整體飄紅,平均漲幅為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