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1日 09: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新網
從“賭城”拉斯維加斯出發,沿着15號州際公路向西南方向前進,跨過內華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邊界不遠,便是芒廷帕斯礦山(Mountain Pass),礦區工人正在緊張施工。
芒廷帕斯礦山毗鄰Majove國家自然保護區,據其所屬的鉬礦公司(Molycorp)介紹,該稀土礦山是在中國以外地區已發現的最大稀土礦山,稀土氧化物現有蘊藏量估計約96萬噸,邊界品位5%,若按年産量19090噸計算,可開採期將超過30年。
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芒廷帕斯礦山一度是全球稀土第一大供應源,但它在2002年至2007年間停工五年,雖然2010年底恢復了開採,直至今日規模仍然不大。但鉬礦公司已經雄心勃勃地表示,公司正全力運轉,預計2012年底之前年産量將升至19090噸,2013年底前産量還將翻番。
芒廷帕斯礦山的故事,正是全球稀土市場變遷的縮影。
起伏身世
發現芒廷帕斯礦山近乎偶然。據加州州立理工大學記載,1949年兩位勘探員帶着借來的蓋格計數器尋找鈾礦,行至礦區附近時儀器顯示出放射性反應,於是兩人將樣品送往美國地質勘探局分析,礦石被鑒定為氟碳酸鹽氟碳鈰礦。由於不是希望尋找的鈾礦,而當時稀土還未大規模應用,價值不高。
但美國地質勘探局於次年對該地區進行了詳細調查,發現在附近蘊藏有大量非放射性氟碳鈰礦,也即所謂的稀土礦。上述勘探員中有一位供職於鉬礦公司前身美國鉬礦公司(Molybdenum Corporation of America),他預見到稀土可能今後會有巨大發展前景,於是建議該公司買下了這片220英畝礦區。
芒廷帕斯礦區運營初始産量不大,但隨着上世紀60年代彩電業的勃興,稀土中的銪作為熒光粉需求量大增。礦區於1966年安設了新型選礦機,該礦的稀土氧化物年産量超過1.2萬噸,幾乎壟斷了美國的稀土供應,且佔據全球稀土供應量的60%以上,使得美國取代南非成為世界最大的稀土元素供應商。1977年,改名後的鉬礦公司被美國優尼科公司購得。
但上世紀80年代後,這座全球供應量最大的礦山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嚴峻挑戰。
曾任職於美國地質勘探局從事稀土研究的海德里克(Jim Hedrick)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回憶,在中國進入稀土市場前,純度不錯的氧化物每公斤100美元左右,但隨着中國供應商的加入,價格先是降到20美元,之後再進一步降到4美元-8美元。“我完全無法相信他們能夠從中賺取利潤,一些人被迫離開了這個市場。”他説。
而美國金屬技術研究所的稀土行業專家利夫頓(Jack Lifton)也表示,由於中國企業看到了稀土市場正在擴大,為了搶佔市場,採取降低價格的手段很正常,但問題是中國稀土售價甚至低過了美國的成本價。
儘管面對中國企業的衝擊下,芒廷帕斯礦山仍在勉力支撐,1997年産量還維持在1萬噸左右。但1998年的環境污染事故,使礦山持續經營面臨困境。
由於地處山間,芒廷帕斯礦區需要從鄰近自然保護區的湖中泵水。1998年,礦區在沖洗尾礦管道過程中,數千加侖攜帶放射性物質的水傾瀉入Majove保護區的湖中,在調查過程中,美國政府發現鉬礦公司從1984年至1988年間總共發生過60多次泄漏,其中有一些並未報告。為此,公司總計耗費140萬美元支付罰款並達成和解。
芒廷帕斯礦區從1998年之後産量銳減,2000年時産量已經降至5000噸。但是,與市場普遍認為礦山停業源於中國公司競爭的觀點不同,鉬礦公司首席執行官史密斯(Mark Smith)辯解稱,環保問題才是導致礦山停工的原因。
尾礦庫是礦山重要的環保設施,負責容納排出尾礦或其他工業廢渣,按照史密斯的解釋,由於現有尾礦庫已沒有更多容量,本計劃在2002年就可取得的新尾礦庫許可遲遲不被許可,直到2004年30年的採礦計劃和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才得以通過,但獲批時規劃中已沒有建新庫的位置,因此礦山在2002年最終停工,美國稀土開採也從此停止。
在此期間,中國企業在全球稀土市場的市場份額大增,從1995年左右稀土産量佔全球産量的55%左右不斷上升至2008年時的96%。根據美國能源部去年底出臺的《關鍵材料戰略》報告,2009年時中國稀土氧化物供應量為12.5萬噸,俄羅斯為2470噸,印度50噸,美國為0。
但儘管處於壟斷地位,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2005年卻並未從這一地位中獲益。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稀土行業協會網站上的信息,從1990年到2005年中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可是價格被壓低到當初價格的64%。在世界高科技電子、激光、通信、超導等材料幾何級需求的情況下,中國的稀土價格不但沒有水漲船高,反而每況愈下。
由於中國政府2007年開始對稀土生産實行指令性規劃,並開始減少稀土出口,情況出現好轉。國際市場稀土價格除了金融危機期間出現下跌,基本保持上漲態勢。
按照中國商務部的統計,2007年中國稀土出口的海關平均價為每噸14052美元,同比上漲95.4%。根據鉬礦公司招股説明書介紹,在經歷2009年下跌之後,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間,稀土價格平均上漲約70%,其中氧化鈰、氧化鑭等常用稀土氧化物的價格上漲超過80%。
但過猶不及。一位國外稀土行業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中國限産導致的價格飛漲對稀土公司來説短期肯定是利好消息,但長期來看可能會對稀土全行業帶來負面影響。“稀土價格成倍翻可能會抑制稀土的大規模應用,高額價格會鼓勵各國開發稀土替代資源和技術以降低成本,一個合理價格、穩定供應的稀土産業是最好的。”他説。
資本逐利
與結構性材料不同,作為功能性材料的稀土隨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最近20年來變得日益重要。隨着綠色産業的迅猛發展,混合動力、電池汽車、風機等都需要用到稀土,而且稀土元素還廣泛運用於電子産品和國防工業,在諸如制導、衛星、探測、通信、激光、夜視、光纖等以軍事為先導的尖端高精技術領域。
據澳大利亞IMCOA諮詢公司的統計,除2008年-2009年間由於金融危機影響導致稀土需求量下跌外,從2005年至2015年全球稀土需求量持續攀升,預計2015年時可能達到20萬噸。
雖然中國政府2007年時還未大量限産,大洋兩岸的稀土企業卻在當年同時開始了大的動作。作為澳洲重量級的稀土企業,萊納公司(Lynas)開始籌劃在馬來西亞建立稀土分離廠,而鉬礦公司則自1998年以來重新開始萃取釹鐠元素。
“我在稀土行業做了很多年,2007年中國的稀土出口量並未發生太大變化,但有意思的是,萊納和鉬礦在2007年同時變得活躍起來,在我看來可能更多是出於資本市場的推動。”利夫頓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