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理財産品喬裝打扮藏陷阱 零負收益已是平常事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4日 14: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濟南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理財産品良莠不齊,市民須睜大眼睛。

  “就像2007年大家都瘋搶基金,現在理財産品經常是一搶而空,提前預訂都不一定買到。”昨天,濟南市一家股份制銀行的客戶經理興奮地告訴記者。存款利率趕不上CPI,越來越多的市民將目光投向花樣繁多的銀行理財産品。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統計,2010年,針對銀行保險類的投訴共3775件,其中理財産品虧損、零收益是消費者投訴的熱點。

  雷人 集合理財三年虧四成

  記者昨天走訪濟南市銀行網點了解到,大多數銀行目前都在代銷或與券商聯合發行集合理財産品。經七路一家股份制銀行的大堂經理告訴記者,由於券商集合理財機構操盤、專家操盤的特點,收益情況往往好于散戶自己操作股票,銷售情況很好。一些市民甚至認為,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一定是包賺不賠的,對集合理財産品宣傳的投資理念、分紅收益等深信不疑。

  平安證券近日發佈的一則《公告》或許能讓人們對集合理財産品多一些理性認識。“年年紅1號”集合資産管理計劃已於今年3月7日到期終止。《公告》表示,自2011年3月7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公司和託管人將在扣除清算費用、管理費、託管費等費用後,將“年年紅1號”資産按照委託人持有份額的比例,以貨幣形式分派。“年年紅”其實“年年虧”,自成立那天起,其業績就一直處在虧損狀態,且在此後的三年內從未超過1元,最終以0.6037元的凈值慘澹清盤,投資者虧損39.63%。當年發行時,平安證券在《集合資産管理計劃説明書》中對於“投注目標”和“投資理念”的美好描述,都在三年後化作了泡影。不過,投資者的虧損並不影響平安證券管理費的收取,據“年年紅1號”公佈的相關公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平安證券僅累計提取的管理費就達到404.7萬元。

  調查預期收益“看上去很美”

  銀行銷售的理財産品一般都有預期收益率,但它往往是可能實現的最高收益率,事實上,預期收益“看上去很美”,卻未必能夠實現。3年前,張先生在某銀行買了一款3年期理財産品,這款産品的收益起計日為2008年1月11日,到期日為今年的1月10日,購入門檻為20萬元,主要投資于股票、基金和債券。 “當初産品宣傳單上説,預計年收益率最高可達到15%,是同期存款收益率的4.5倍。當時我買了30萬元。”張先生説,今年1月,他接到了銀行的短信,告訴他理財産品到期併入卡。查詢到賬金額後,張先生傻眼了。“7000多元收益,只比存活期好了一點。”張先生很不樂意,“即便是存銀行,按照加息前3年期存款利率來算,3年累計下來也有3萬多元利息。”“這款産品能有多少收益啊?”記者以要購買理財産品為由,向多名理財産品銷售人員諮詢,對方的回答普遍就是宣傳材料上的“最高收益率”,而對於這款産品是否一定能達到這個收益,甚至會不會虧損,則都只字不提。根據銀監部門的規定,銀行在銷售理財産品時,需充分向客戶揭示風險,並且要對客戶作風險評估,不得向沒有經驗的投資者銷售理財産品。

  行業零負收益已是平常事

  根據普益財富的統計數據,境內發行並在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20日這一統計期內到期的9228款個人銀行理財産品中,零負收益産品共計32款,其中,結構性産品21款,證券投資類産品7款,QDII産品5款,其中交通銀行發行的一款日元幣種産品既是結構性産品又是QDII産品。銀率網分析指出,這些零負收益産品主要成立時間集中在2007年四季度至2008年上半年,各國股市在衝擊歷史高點後單邊大幅下跌,導致産品的市場風險增大;在産品設計上,絕大部分不可提前贖回,流動性相對較差;投研團隊策略失誤,導致産品出現零收益、負收益。

  今年2月份到期的891款銀行理財産品中,有747款公佈了到期收益率,其中有兩款沒有實現預期收益率,收益率為零,業內人士介紹,那些還未公佈收益情況的産品,很有可能也是“零負收益”。

  提醒銀保“變身”有欺騙性

  記者走訪銀行時注意到,目前仍有不少銷售人員在推薦銀行保險産品時不提“保險”二字,只説是銀行的理財産品,一些老年人因為過於信賴銀行,誤將銀保當成理財産品買回家,等到需要用錢時才發現這筆錢要在保險公司存放10年甚至20年,提前支取損失慘重,如果是期繳産品,以後每年還要繼續繳費。

  市民王女士反映,去年2月份她到銀行存款時,一名貌似銀行工作人員的小夥子向其推銷一款“銀行理財産品”。對方稱,每年存1萬元,5年後就可收益53260元。1萬元當5萬元用,産品一開始就帶有5萬元的利息,另外還送一份保險……經不住鼓動,王女士掏1萬元購買了一份所謂的“銀行理財産品”。今年2月,王女士想把這筆錢取出來,銀行工作人員讓她到保險公司去辦退保,1萬元損失了3000元。

  對於遭遇銷售誤導“被保險”,業內人士建議在簽名時一定要慎重閱讀條款,同時可以利用猶豫期免費退保。一般長期人身保險産品都設有猶豫期,猶豫期是從投保人收到保單並書面簽收之日起10日內的一段時期。在猶豫期內,投保人可以仔細考慮所購買的産品是否合適,如果所投保的産品與需求不符,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即退保),保險公司會在扣除少量的工本費後退還已交保險費。此外,部分銀保銷售人員會把期繳産品説成躉繳(一次性繳費)産品,導致部分經濟實力較差的市民在第二年時無力續繳保費,産生很大的損失。業內人士建議,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寬限期推遲60天交費,或者選擇現金價值自動墊交保險費,或者通過減額付清享受降低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