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8日 09: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赫榮亮
鐵礦石似乎成了國內鋼企虧損的罪魁禍首。
近日,全球三大礦山2010年的業績報告出齊,淡水河谷凈利潤173億美元,必和必拓170億美元,力拓盈利增長兩倍達143億美元。與三大礦山的驕人業績形成鮮明對比,國內鋼廠利潤微薄,中鋼協統計77家大中型鋼企僅實現凈利897億元人民幣,折合美元136億美元,不到三大礦山盈利總額的三分之一。
77家大中型鋼企利潤,其中寶鋼一家佔26%,大多數企業處於微利或虧損狀態。鋼鐵行業僅有2.91%的銷售利潤率,成為國內工業行業中最低,遠低於全國工業企業6.2%的平均水平。當然,若考慮到各鋼廠的非鋼利潤,鋼廠的煉鋼業務利潤將更低,甚至虧損,比如武鋼的非鋼利潤佔利潤總額的一半以上。
談及鋼鐵企業虧損,大家首先想到了鐵礦石漲價。據工信部報告,2010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平均價格為128美元/噸,比上年上漲了40美元/噸,為此,鋼鐵企業全年多支付了1960億元。
其實,鐵礦石漲價只是表象,全球産業鏈利潤分配格局已變。浸淫歐美血統的必和必拓、力拓公司,佈局世界礦産業,每年坐擁百億美元的利潤,長期享受高額利潤,在鋼鐵産業鏈上,利益已經大幅向礦山企業輸送。目前,新的“剪刀差”已經形成,鋼鐵産品不再是高額利潤行業,鐵礦石成為了能夠留住利潤的最大一環。
發達國家成功佈局的不僅僅有鐵礦石,還有糧食、石油等初級産品。世界上的重要原料産地,已經基本被發達國家控制。工農業産品價格的剪刀差,在發達國家的驅動下,已經被倒置,這樣,世界範圍內的利潤便源源不斷流向歐美。
但為什麼國內鋼鐵行業會是工業行業的利潤最低,值得反思。原因在於鋼鐵企業市場化的不徹底。
我國鋼鐵行業的上下游已經實現了市場化。上遊原料領域,2006年推進了探礦權、採礦權有償取得制度,這些年,鐵礦石、煤炭已經實現了市場化。至於海外資源,更是實現了國際市場化,收購礦山及購買原料,都需要鋼廠真金白銀去購買,自由交易,市場化很徹底。銷售環節同樣實現了市場化,從渠道、終端用戶看,鋼材質量、價格及供貨效率成為選購的直接決定因素,消費者是上帝,消費者不滿意,將直接選擇“用腳投票”,購買其他企業産品。
但鋼鐵企業作為行業的核心,市場化是圍而不攻,成了半吊子改革。
鋼鐵企業虧損嚴重,表面原因是鋼廠運營效率不高。其實,根源在於鋼鐵企業的改革很不徹底,在於其有違背市場化之處。
鋼鐵企業的産生,有著濃重的非市場化色彩。大中型鋼廠大部分是國有企業,這些國企是計劃經濟轉制而來的地方骨幹企業,上個世紀末普遍虧損。後受益於我國鋼鐵需求大幅增長,這些鋼廠擺脫了虧損局面後,在2005年以後,憑藉著低息貸款和地方政府支持,大規模跑馬圈地,規模加大擴張。
但鋼鐵行業內部競爭度不夠,儘管鋼鐵企業處於競爭性領域,但競爭核心之處,即企業存亡受到了很多外在因素的干擾,這直接降低了鋼鐵企業活力。
例如涉及到企業的重組兼併,政府行政色彩太濃,保護主義盛行。由於財稅等方面原因,地方政府支持省內大企業,跨區域重組較少,鋼鐵企業重組,各地鋼廠佔山為王風氣盛行,這扭曲了鋼鐵企業重組的初衷,有背離市場化原則。
在地方政府保護下,行業的競爭性不夠,鋼鐵企業的重組具有排外性,直接導致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壓低,限制了私營企業,沒有“鲇魚”的刺激,國有鋼廠的活力明顯不足,企業市場敏感度低,國企固有頑疾無法克服,企業運營效率低下。
特別是進入2010年,鋼鐵重組進展不多,甚至出現了市場化倒退。比如,虧損的山東鋼鐵重組盈利豐厚的日照鋼鐵。2009年9月6日,山鋼與日鋼簽署資産重組協議,但重組三度延期,目前山鋼拿不出充足的收購資金,重組日鋼目前暫停重組談判。
每個企業都是行業的細胞,企業運轉機制不順暢,行業盈利自然堪憂。當務之急是進行市場化改革,為行業注入活力,抬高鋼鐵企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