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本土種業遠落後於國際 研發體制錯位政企不分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4日 10: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研發薄弱 門檻過低 數量氾濫 本土種業不敵“洋種子”

  胡軍華

  在前日國務院加快種業發展的消息短暫刺激股價上揚後,昨日,隆平高科(000998.SZ)、登海種業(002041.SZ)等種業股風光不再,股價紛紛衝高回落。中國種業的亂象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業內人士建議,國內8000余家種子企業將來可整合為20家左右的大規模企業。

  國內種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極為明顯。以玉米種子為例,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國內每公頃玉米平均産量為5.5噸左右,美國每公頃玉米的平均産量是9.3噸。這位人士説,如果中國玉米的平均産量能提高到每公頃8噸,估計不僅能解決國內玉米自給自足的問題,還可以出口到國際市場。

  多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國內種子企業僅登記的就有8000余家,加上沒有登記的,數量可能更多。雖然種子企業數量眾多,但是市場佔有率並不高。一位行業人士稱,隆平高科有以袁隆平為首的技術隊伍做強力後盾,並且有國家強力推廣普及,但是在雜交水稻種子市場,也只能佔到30%左右的市場份額,無法在市場形成壓倒性的優勢。另一位行業人士直截了當地指出:“國內不少種子科研單位,存在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給人提供一個飯碗,沒有能力研發種子。”

  由於種子企業數量眾多,價格戰成為國內種子市場很常見的一種現象。業內人士説,國內種子企業的玉米種子一般一公斤只能賣到10~20元,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的玉米種子每公斤可以賣到40~50元,國內企業的玉米種子因此在利潤上大大低於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

  2010年上半年,以玉米種子“鄭單958”作為主力産品的萬向德農(600371.SH)玉米産品營業利潤率為36.41%;同期登海種業與美國先鋒公司合作開發的“先玉335”毛利率達到73.01%,是“鄭單958”的2倍。

  熟悉玉米種業的人士認為,中國種子企業賣得沒有“洋種子”好,利潤率較低,有較多原因。原因之一是市場推廣的手段較為落後,他説:“‘鄭單958’由萬向德農等四家國內公司同時運作,這讓價格競爭的現象很難避免;除此之外,這四家公司在市場推廣上做得也不是很好。市場推廣做得不好,要想把東西賣出去,希望銷售量放大的話,只能降價,利潤走低。”

  這位人士認為,按照外資企業的做法,品種開發、市場推廣要因人而異,針對不同市場制定不同的策略。中國農民按照地區和價格承受能力分成很多群體。以地域差別為例,中國北方農民由於種植面積大,把玉米當作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所以北方農民對種子的品質很在意;南方地區的農民則把玉米當作養豬喂牛的飼料,對種子品質無所謂,因為一畝地多産還是少産20斤,品質好一點還是差一點,反正是拿來喂牲畜的,因此種子企業在北方地區可以大力推廣銷售定價高、品質較好的種子,在南方地區則可能需要將重點放在價格上。此外,像“鄭單958”這樣的玉米品種,還可以開發出適合機械化耕作的單粒播品種和普通品種,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少有國內企業這樣做,加上服務環節也有欠缺,因此本土企業的種子在價格上賣不過“洋種子”。

  一位從事農業科研的權威人士認為,要解決國內種子企業數量多但是競爭力不強的現象,需要從根本上理順種子研發的體制,施行“政企分開”。他稱,國內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大量的農科院、農科所等種子研發單位,這些科研單位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撥款,同時這些科研單位往往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自己進行種子的商業推廣;用國家的錢進行研發,取得成果獲得的利潤則流入這些科研單位自己的收入體系。

  一家種子企業相關人士稱,以國家財政撥款支撐的種子研發體系存在不少“跑冒滴漏”的現象,以國家重大項目名義下撥的款項在分解實施的過程中,由於人情、關係等因素,一些沒有研發實力的單位也在從事種子研發;在現有的科研體制下,不少科研人員研發種子的目的不是為農民提供更好的種子,而是希望通過審定作為科研成果,為評職晉級提供依據。這位人士建議“吃皇糧”的科研單位應該將精力集中在基礎研究上,種子的商業開發交給市場化運營的企業去做,國外實踐證明,政府機構推動的種子商業化成功案例很少。

  權威人士表示,國內8000多家種子企業,實際上玉米種子市場只需要10家左右的大規模企業,適合市場化運作的雜交水稻市場只需要5~8家大規模企業,其他企業要麼關門,要麼被大型企業收購,只有規模上去了,企業才能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延聘人才,加強優質種子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