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韓版次貸危機偷襲全球 銀行陷雙重危機或終出售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1日 14: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就在G20唾沫橫飛論爭復蘇之時,韓國突然而至的銀行危機,讓全球經濟的前景重新變得不明朗起來。

  2月19日,也就是G20巴黎峰會的第二天,韓國政府勒令4家儲蓄銀行(全州儲蓄銀行、第二釜山儲蓄銀行和中央釜山儲蓄銀行,以及Bohae銀行)暫停運作6個月,加上2月17日就已勒令停運的釜山儲蓄銀行及其分行大田聯合儲蓄銀行,韓國政府突然之間叫停了6家銀行的正常營業。

  但更加嚴重的是,有問題的銀行並不止這6家。有數據顯示,至少還有5家銀行隨時有可能被叫停。

  擠兌潮蔓延

  這一消息公佈後,韓國民眾數天內就取走了韓國19家大儲蓄銀行的1456億韓元資金,雖然不比一個月前擠兌走的2744億韓元多,但短期內多家銀行出問題,民眾擔憂情緒明顯高漲。

  儘管韓國官方一再表示,關停銀行的措施是為進一步保障本國的金融穩定性,因為這些銀行目前總負債高於資産總額,資金流動性嚴重不足。一些人抱怨説,韓國政府的此種做法就是“鴕鳥政策”,只會加劇擠兌潮,甚至會使民眾對政府的信心受挫。叫停消息傳出後,資産規模最大的釜山儲蓄銀行的其他分行連日來均出現大排長龍的取款潮,造成銀行現金供不應求。

  有專家分析,韓國經濟正在遭遇“冷熱症”,一方面,銀行鬧“現金荒”,另一方面,通脹壓力下央行加息動作頻繁。一冷一熱交替狀況下,政府採取“鴕鳥政策”應對,也是無可奈何。

  但值得警惕的是,從去年至今年,一些地區相繼出現銀行擠兌潮現象。比如,去年9月份,阿富汗最大銀行面臨擠兌潮,短短數小時內關閉了十多家分行,工人工資無法發放,政府只能強制老百姓刷卡消費。今年1月,阿根廷因通脹率高達25%出現擠兌潮,最終向巴西求救緊急印刷大面額紙幣。

  次貸危機翻版?

  韓國流動性缺乏簡直就是美國“次貸危機”的翻版。上個月,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FSC)關閉了涉及過多房屋貸款的Samhwa互惠儲蓄銀行後,使其他銀行遭受波及,擠兌現象逐步升溫,最終爆發源於上週四FSC再以流動性不足為由,勒令釜山儲蓄銀行及所屬的Daejeon Mutual儲蓄銀行停業半年,以遏阻系統性風險及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

  目前,韓監管部門已經對停業的儲蓄銀行展開調查,但投資者擔心的是,一旦民眾的不信任情緒加劇後,勢必會對其他銀行産生懷疑並導致全國範圍內的擠兌潮。除了擔心銀行的“現金荒”之外,更多人對銀行業的債務負擔也深表擔憂。韓國聯合通訊社報道,截至2010年底,大田聯合儲蓄銀行的負資産和債務已超出銀行自有資産323億韓元(約合2900萬美元)。銀行陷入雙重危機,FSC表示,先讓停業銀行展開“自救”,如果自救不成,它們將被交給韓國儲蓄保險公司進行管理,最終出售給第三方。

  抗通脹受干擾

  通脹壓力大,民眾錢袋子會率先出現“現金荒”,進而導致銀行現金缺乏。

  在韓國出現流動性匱乏現象後,很多經濟學家開始質疑其加息步伐是否過快,因為從去年至今年1月份,韓國先後3次加息,最近一次在1月12日,韓國宣佈加息25個基點至2.75%,借貸成本大大增加。另據多家研究機構數據表明,受新興經濟體加息因素影響,國際投資者“撤退”現象明顯,韓國銀行業此次的流動性出問題,除了自身監管鬆散問題外,受外資“撤退”的影響也較大。

  韓國通脹率自去年“泡菜危機”後,就一直居高不下。近來,隨著能源、糧食和原料價格的攀升,韓國1月CPI從前一月的3.5%上升至4.12%,通脹率一直高於央行規定的4%大限。有分析人士稱,全球通脹高企的根源在於美歐,只要美聯儲與歐洲央行不採取緊縮政策,全球通脹和流動性問題就得不到根治。 (國際金融報 王麗穎 編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