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1月份CPI同比上漲4.9% 百姓對食品價格感受強烈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6日 07: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專題:2011年經濟運行數據

  物價持續上漲 百姓如何應對

  新華社記者 羅博

  國家統計局15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4.9%。儘管從專業的角度分析,1月份的物價上漲存在翹尾因素和季節性因素的多重壓力,但作為普通百姓,對物價上漲的感受無疑是真切和實在的。

  在未來物價上漲壓力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如何理性安排消費,降低生活成本,增加財産性收入,已經成了很多老百姓無法回避的問題。

  CPI攀升 百姓感受強烈

  國家統計局15日發佈的數據顯示,“高燒不退”的食品價格依然是支撐CPI攀升的主要因素。國家統計局此前發佈的1月下旬50個城市主要食品平均價格變動數據顯示,29種食品價格除了個別品種略有下降外,絕大多數品種價格繼續上漲。

  其實這些枯燥籠統的數字早已具化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最直觀的感覺是從“菜籃子”到“米袋子”,從“氣壇子”到“油瓶子”,從“穿的”到“抹的”,從“吃的”到“坐的”,各種商品的價格都看漲。

  50歲的濟南居民宋平女士幾年前還不知CPI為何物,但經歷了2010年後,她已知道只要是CPI上漲,就意味口袋裏的錢越來越不經花。“去年以來各種食品的價格都在上漲,先是大蒜,然後就是蔬菜、食用油,這都是生活必需品,不買還不行。”為了盡可能地減少日常生活成本,宋女士每天都要輾轉自家附近的各大菜市場和超市,貨比三家後才“下手”。

  不僅如此,一些自認為消費能力很強的年輕人也在物價上漲面前減少了他們“大手大腳”的消費。在青島一家外貿公司工作的劉傑説,以前都是下館子吃飯,那樣省事,但是去年以來在家做飯的次數多了起來,在外面吃飯太貴了,比如最喜歡吃的辣子雞,去年18元,年前漲到20元,現在漲到22元。“物價上漲使我拿起食譜學會了做飯,不要小看學做飯,省錢不説,食譜上的指導能使你更加健康。”他説。

  記者了解到,面對目前的物價上漲壓力,不少人已開始注意形成科學的生活、消費習慣。一些網民戲言,如果説物價上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部分人的消費水平,而在生活理念上發生的變化則應算作是物價上漲帶來的積極影響。

  關注“能漲不能降”現象

  與CPI相比,其實更多消費者憂心的是“物價上漲不要緊,關鍵是還要能降下來”。一些消費者認為,物價的漲跌幅度不僅要符合市場供需變化,同時也希望能和老百姓實際購買力結合在一起,不然過分脫離實際的物價上漲將得不到市場認可,最終可能造成“雙輸”的結果。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些消費者普遍對今年1月的食品價格上漲表示理解,認為由於市場需求增加,春節前夕物價上漲在意料之中。但不少消費者卻擔憂,因“兩節”因素上調的食品價格傳遞到終端消費市場時已是“能漲不能降”。

  在濟南一家雜誌社工作的張國萍對此就深有感觸。“去年下半年,我的早餐是幾根油條和一碗豆漿,一共花費1.5元,但從去年年底開始,要保持同樣的早餐量就得花兩元錢以上。今年元旦過後,這份早餐已經漲到3元錢。”張國萍説。

  張國萍説:“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對於由於原材料和加工成本上漲引起的物價上漲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卻發現很多價格漲上去的食品很難再降下來。平時和朋友去餐館吃飯或者逛商場發現,一些食品和服裝等每次漲價都有份,但到了上遊産品降價時卻少有降價。”

  今年24歲的濟南市民馮勝對身邊物價的上漲也有同樣的擔憂。“平時到超市和農貿市場買菜,可以切身感受到物價的漲跌,但幾乎每一次物價變動後都只能發現物價的上漲,卻看不到物價的下跌。”馮勝説。他認為,物價的每一次上漲都能很快被終端市場接受並反映出來,但能漲不能跌已經成為部分終端市場的“通病”。

  一些消費者認為,在對上漲的物價積極調控的同時,還應對終端市場的定價機制進行監管,防止一些商家借機抬高價格,“遇漲則漲,遇降則按兵不動”。

  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應對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此前表示,綜合分析國內國際各方面的因素,2011年我國物價上行壓力還比較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等專家也預測,今年我國通脹水平將會較高,“負利率”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扭轉。

  既然物價上漲的壓力短期內無法減輕,如何讓CPI的增長對自己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這才是百姓最關心且最重要的事情。

  在濟南東部一個新建小區的居民QQ群裏,不時有人發佈團購的信息,包括大米、食用油、時令蔬菜等都成為團購對象。曾多次發起和參與小區居民團購的鄭娜説,現在不少生活用品都在漲價,尤其是春節前一段時間漲幅較明顯,團購已經成為化解物價上漲的主要手段之一。

  除此之外,一些銀行理財專家也建議,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庭消費是完全可以規劃的,通過消費計劃來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比如可以制定每月用於生活支出的上限,將一定比例的工資收入當作生活支出,同時減少每月購物的次數和數量,按照實際需要購物等。

  不過,積累和消費是一對永遠不會改變的關係,你的收入增長跑得過CPI固然好,但是如果積累跑不過CPI,一樣會有風險。

  工商銀行濟南大觀園支行行長許龍説,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來説,一定要做好長期打算,除了要勤儉節約,合理調整家庭消費支出外,更重要的還是要形成投資理財習慣,比如購買實物黃金或者投資型金條或者選擇間接挂鉤物價的結構性理財産品等,用這些“額外收入”來減輕目前的物價壓力。

  “儘管學習並進行必要的理財投入,是化解物價上漲帶來的生活壓力的重要手段。但投資理財也需要理性謹慎,切不可抱有一夜暴富的想法。”許龍説。

  新華社濟南2月1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