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企業年金未來五年將駛入發展快車道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1日 07: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曾被寄予充當養老保險體系第二支柱厚望的企業年金,有望在“十二五”期間打破發展緩慢的僵局,取得突破性發展。近期各地相繼出臺的“十二五”規劃,紛紛將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專家估計,未來五年將會有更多的企業職工能夠享受到由該制度帶來的完備保障,但中國年金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關鍵還是在於稅收優惠的開閘和落實。

  對於我國年金市場發展,業界曾樂觀預期,至2010年中國企業年金可達萬億規模。世界銀行也曾預測到2030年中國企業年金規模將高達1.8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企業年金市場。

  可是,截至2010年6月30日,這個數字僅為2383 .92億元;其中,真正市場化、商業化運作的不到2000億,與1萬億的預測相去甚遠。不過,這個現狀有望在“十二五”期間發生改變。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近期出臺的上海、四川、陜西、福建等省市“十二五”規劃中,均不同程度提及“要支持和促進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髮展,提高企業職工參保率”。

  為更好地發展企業年金市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還就《企業年金基金監督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就投資比例上下限進行調整:首先,提高了企業年金基金固定收益類投資比例上限,由原來不高於50%改為不高於95%;其次,修訂稿降低了流動性投資比例下限,由原來不低於20%改為不低於5%;第三,修訂稿雖然對現行的權益類投資比例的上限(30%)未作調整,但取消了其中對股票投資比例上限為20%的限制。

  對此,業內一位養老金公司的負責人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目前高通脹的情況下,減少流動性投資比例及增加固定收益類比例無疑可以增加長期投資回報,因此業界深表歡迎。“不過比例調整雖好,卻並非是養老金市場未來發展的關鍵。養老金市場起伏或沉淪,從來都是因為稅收優惠政策,以2008年財政部出臺的34號文為例,將稅收優惠比例從8.33%驟降至4%,結果立即使得年金市場轉向低谷,很多需要做年金計劃的企業陷入停滯和轉向觀望。”

  據了解,2004年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出臺的《企業年金試行辦法》規定“企業繳費每年不超過本企業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十二分之一”(約等於8.33%);2008年財政部出臺的《關於企業新舊財務制度銜接有關問題的通知》(財企[2008]34號)強調“補充養老保險的企業繳費總額在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從成本(費用)中列支”,去年6月把稅收優惠比例從4%調高到5%,但企業在稅收方面獲得的好處仍不多。

  根據社科院拉美研究所所長鄭秉文的調研數據,在目前的政策制度下,我國企業參與年金計劃的比率僅為1%,且絕大部分是中央和地方有實力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要分佈在交通、通訊、能源、金融等壟斷行業,大部分中小企業無法加入進來。因此,有人將中國的企業年金計劃戲稱為“富人的俱樂部”。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美國私人部門中,企業年金的參保率大約為50%,即每兩個人就有一個建立了企業年金計劃,並且種類繁多。”鄭秉文説。

  對此,上述養老金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業界最翹首以盼的就是今年或“十二五”期間國家能出臺進一步的稅優政策。

  據了解,在上海保監局日前舉行的2011年上海保險業情況通報會上,上海保監局局長馬學平表示,上海將加快推進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積極探索養老社區建設、個人信託型養老産品試點、職業年金試點,並力爭在委託商業養老保險機構做實個人賬戶等方面有所突破。

  東方證券就此發佈分析報告認為,個稅遞延在2011年上海試點的可能性很大,將有望整體提升保險行業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