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政府和市場“雙失靈”農田水利現3萬億缺口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9日 20: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經濟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以目前的農村水利設施情況,早則三五年,遲則七八年,可能會出現崩潰的局面。”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曾這樣預言。

  陳錫文發出這樣的感慨是在2006年,也就是“十一五”開局之年。

  時隔五年之後,在“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加快水利改革發展”鎖定為核心內容。

  從水利部和農業部高層最近所透露的信息來看,“十二五”期間,全國水利建設總投資規模約2萬億元,來自中央的撥款就達到1萬億元左右。從中也可以基本確定,今年中國對水利項目的總投資在4000億元左右。與“十一五”期間,7000億元的總投資相比較,可以看出,中央對“水利改革”的決心和信心很大。

  不過,中國農田水利設施現狀仍令很多專家甚至官員極度擔憂。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數次主持農田水利的調研項目,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有70%以上的村莊沒有任何農田水利建設投資,而能夠獲得國家投資的村莊僅佔9.56%。他給出中國當前的農田水利欠賬是3萬億的缺口。

  財政部農業司司長趙鳴驥表示,目前全國18億多畝耕地中,其中有55%的耕地完全靠天吃飯,大型灌區骨幹建築物的損壞率接近40%,中小型灌區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而中國農業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數平均也只有0.45左右,是世界先進水平的一半,多方面薄弱的結果是,每年水旱災害造成中國糧食損失大約1000億斤。

  馮廣志是水利系統的一位老專家,退休之前,他擔任水利部農村水利司司長。他表示,這幾年中央大幅增加水利投入,但真正用於農田水利上的數字很少,去年只有100個億。他認為,按照現在的投資速度,幾十年才能還完對農田水利的歷史欠賬。但幾十年後,新的欠賬又出來了。

  國家對農田水利的投入本來就很少,但本報獲悉,很多年以來,每年都有部分農田水利資金被貪污、被挪用、被擠佔的現象,手段和數目卻都十分驚人。

  30年的“雙失靈”

  儘管中國糧食産量連續8年增産,但陳錫文曾在多種場合表示,中國農業的基礎設施是非常脆弱的。陳本人是中央一號文件的主要執筆人之一,可以説,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以“水利改革發展”為主題,與他對農村水利設施的了解和擔憂有很大關係。

  很多業內人士都了解,改革開放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由於嚴重超期運行,中國現在很多農村的水利設施陳舊落後、老化失修現象非常嚴重,大部分都是興建於上世紀50到70年代,而水利工程的壽命也就是二三十年。

  相當一部分水庫已達到或超出規定使用年限,淤積、塌方、滲漏,灌不進、排不出的問題非常嚴重,基本都是帶病運行,安全性和技術性都很差。水利部門有詳細的統計,截至2009年,全國共有病險水庫3.7萬座,病險率高達43.7%,幾乎都是中小水庫。

  早在30年前,中國農村地區就已經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體系,並藉此為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實現之後的農業大增産打下了堅實基礎,

  然而目前,國家財政大力向 “三農”傾斜,黨中央“一號文件”也屢次強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民收入和資金投入能力較過去有大幅度提升,但中國農田水利設施的巨大優勢卻嚴重消失,究竟是緣于“缺錢”,還是“少人”,或者是另有其他原因?

  帶著這樣的疑問,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早在六七年前,就帶領調研項目課題組的幾十名成員,深入全國十幾個省市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近兩年,他又特別選擇對遭遇水旱等嚴重災害的重慶五區縣、湖北荊門、山東肥城等小城市,以及河南、西南五省、江蘇等多個農業大省做了實地調查研究。

  他調查獲得的結論是,總的來説,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農田水利建設投入逐步進入市場和政府“雙失靈”的局面,他所説的“雙失靈”,具體來説,一方面,中央政府的財政支農資金主要用於大江大河的治理,地方政府則片面追求“市場化”,更多投入那些具有較高收益的城市水利建設項目,對於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管理、維護工作則有“甩包袱”傾向;另一方面,農民個體也因為農業生産的比較收益過低、農田水利設施的外部性較大、農村組織化基本解散等問題而缺乏投入農田水利建設的動力,最後導致逐步出現鄉村農田水利殘損破敗的局面。

  30多年的歷史欠賬,鄭風田給出中國當前的農田水利欠賬是最少3萬億的缺口。也許十多年甚至幾十年能夠還清這筆賬,但正如馮廣志所説,也許等我們剛還完,新的欠賬就又出來了。

  “多龍不治水”

  或許是因為站在不同的立場,來自水利、財政等主管部門的官員們則更著重強調國家投資水利的力度太小太弱。“欠賬不還,老想湊合著維持下去,結果就是問題越來越嚴重。”一位水利部的老官員告訴本報。

  據這位官員稱,從上世紀80年代起,水利部就每年給當時的國家計委、經委寫報告,明確表示農田水利設施工程老化失修,不能使用,不解決的話糧食領域將來要出問題。“但接受報告方卻是,發現糧食緊張了,才趕快抓農業,抓基礎設施;糧食産量一上去,就又忘到腦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