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7日 14: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本輪金融危機爆發近四年來,儘管全球經濟增長已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但全球金融穩定仍有待鞏固,重大政策面臨的挑戰也有待解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25日發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在提醒著人們。
歐洲銀行業與主權債務危機、去杠桿化、新興市場資本流入、監管改革等問題成為構成當前全球金融穩定的關鍵因素。
主權債務更加關聯銀行風險
一些國家“主權債務與銀行業風險之間的負面互相作用”正對一些融資市場造成干擾
這場金融危機留給我們的一大啟示便是——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支持在短期內是有幫助的,但這樣的支持卻無法替代長期問題的結構性解決方案。
IMF強調,很多遭受危機的國家面臨的根本問題正是主權債務與金融部門風險的“有害關聯”,尤其對那些深陷債務危機的歐元區國家而言,目前的局勢仍然亟待針對財政與銀行業脆弱度的相關措施。
IMF在報告中指出:“儘管自2010年10月上一次發佈《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以來,市場環境已有所改善,但總體而言歐元區主權風險已加劇並擴散至更多國家。”
報告警告稱,一些國家的政府債券溢價已經遠遠超出去年5月歐債危機巔峰時期的最高水平,其中愛爾蘭面臨的壓力尤其嚴重,並已導致歐盟、歐洲央行與IMF聯手出資進行救助。希臘和愛爾蘭的平均主權債務收益率與葡萄牙之間的相關度仍然較高,最近幾個月葡萄牙與這些國家債券風險的相關度急劇上升,意大利也有所上升。
儘管這些風險仍然控制在歐元區範圍之內,但一些國家“主權債務與銀行業風險之間的負面互相作用”正對一些融資市場造成干擾。
IMF的數據顯示,在那些主權債務壓力最大的國家裏,金融機構的信用違約掉期溢價增幅最大,而這種相關度已經比2008年高了不少。
隨著銀行業主權債務佔GDP比重在過去幾年中顯著攀升,IMF稱,一些國家以及他們的主要銀行在2011年面臨著大量融資需求。融資壓力與銀行業持續脆弱性的雙重壓力,使得金融系統面對市場波動時顯得高度敏感而不堪一擊。
對於歐盟,IMF提出了四大優先政策建議:採取進一步可靠的銀行業壓力測試,增加歐洲金融穩定機構(EFSF)的有效規模和靈活性,部署並加強歐元區範圍內的清算機制,歐洲央行繼續對銀行提供額外流動性。
“去杠桿化”進展甚微
由於經濟活動正在復蘇,私人部門的債務佔GDP比重應該在今後一段時期內逐漸回落,但當前的高負債水平以及貸款損失趨勢仍將拖累復蘇,並可能對銀行體系構成風險
“全球資産負債表重組仍未完成,而且進展緩慢,杠桿仍然很高。”IMF在報告中警示,在一些發達國家市場,私人部門累積的總債務在多數情況下即使有所減少也僅僅是“部分減少”。
由於經濟活動正在復蘇,私人部門的債務佔GDP比重應該在今後一段時期內逐漸回落,但當前的高負債水平以及貸款損失趨勢仍將拖累復蘇,並可能對銀行體系構成風險。
IMF在報告中尤其提醒美國要“居安思危”。報告稱,儘管一些國家在這些指標方面處境稍好,但仍然存在風險。“在美國,商業與房屋不動産的相關壞賬對美國銀行業的資産負債表持續構成下行風險,而美國政府的債務佔GDP比重依然較高。”
同時報告指出,一些國家較高水平的私人負債程度也可能會抑制信貸需求以及銀行的放貸意願,從而不利於經濟復蘇。
此外,IMF還對美國等發達國家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提出了警告:“儘管適應性的貨幣政策有利於促進復蘇,低息與量化寬鬆政策可能會對金融穩定産生副作用,包括鼓勵高風險投資等。低利率也會對固定收益投資者構成挑戰,例如養老金與保險公司等,這些投資者要依賴更高的資産收益率來實現長期、固定的義務。”
資本大量流入新興經濟體
資本流入通常對於接受國而言是有利的,但持續的資本流入也會耗盡該國金融系統的吸收能力
美國的低息與量化寬鬆政策産生的“副作用”在新興經濟體尤為明顯。
IMF指出,發達國家的適應性寬鬆政策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相對良好的基本面情況正激起大量資本流動,這意味著新興市場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們有必要“密切注意資産價格泡沫以及過量信貸的跡象”。
一些主要新興市場強勁的經濟基本面,加上發達國家的低利率,使得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大幅回落的資本流動開始反彈。
IMF的數據顯示,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凈流入總額目前已佔這些國家GDP總額的4%左右。在危機爆發前,這一比例曾一度超過6%。IMF認為,在資本大量流入的同時,股票與債券發行量的激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些資産價格上升的幅度。
IMF認為,這些資本流動一部分是由結構性因素驅動的,而這些因素也反映了那些看多新興市場資産的機構投資者在資産配置方面的策略變化。然而,這些資本流也由“套息交易”(carry trades)拉動——投資者通過利率差和對匯率升值的預期牟利。這些預期通常伴隨著那些限制匯率升值的暫時性政策。遠期利率顯示,當前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利率差異預計將會上升,從而進一步增加“套息交易”的動機。
在警惕資本流入的同時,IMF同樣提醒新興市場注意這些資本“反向流動”的風險。因為“一旦發達國家利率意外上升,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預期有所變化,或者市場風險厭惡程度上升,那麼作為反應,資本就會反向流動”。
資本流入通常對於接受國而言是有利的,但持續的資本流入也會耗盡該國金融系統的吸收能力。報告顯示,流入債券與股票基金市場的資金流頗為強勁,尤其在股票基金市場。IMF警告稱:“如果一國的資産供應量有限的話,可能會形成資産價格泡沫。”
IMF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爾 布蘭查德表示,許多新興經濟體可能需要收緊貨幣政策以遏制通脹。IMF的報告指出,雖然發達經濟體開始發揮更大推動作用,但它們仍是全球經濟復蘇的最大風險。
持續加強全球金融監管改革
全球各國的金融系統必須調整並推進這些新的改革,但對於一些國家而言這種改革勢必更具挑戰性
在全球層面上,各國都在努力推進監管改革,但由於疲於應對以及問題本身的複雜度,依然挑戰重重。
IMF指出,在保護整體金融系統穩定的宏觀審慎方面,多數國家仍然還處在“早期階段”。但目前已有人開始擔憂,“在各國取得實質性進展之前,系統性風險就可能已經累積起來了”。
全球各國的金融系統必須調整並推進這些新的改革,但對於一些國家而言這種改革勢必更具挑戰性,例如日本,該國擁有極低的利率以及長期積累下來的高債務。
另一方面,針對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SIFIs)的指導方針以及對其系統性風險的衡量方法正在制定中,但如何才能減少這些機構對金融系統構成的風險依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IMF稱,加強監管質量以及研究出一項全面可行的跨境清算方案也是計劃表中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