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5日 07: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財經報
——“十二五”開局對話財政部部長謝旭人
新華社北京1月24日電 作為新中國第十任財政部長,他曾被《新興市場》雜誌評為2009年度“亞洲最佳財長”。面對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他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率領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努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他長期從事財稅工作,曾直接參與上世紀90年代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如今又親歷財稅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進程。
恰逢“十二五”開局,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追憶往昔,展望未來,向記者描述了“十二五”我國加強財政宏觀調控、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藍圖。
從“穩健”到“積極”財政宏觀調控更靈活主動
回顧過去的5年,謝旭人用“極不平凡”來形容我國的發展歷程,而讓他最感慨的則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經歷。
“十一五”頭兩年,針對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結構問題比較突出的情況,我國實施了以“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為主要內容的穩健財政政策,有力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2008年四季度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中央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又果斷實施了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為主要內容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
“財政政策從‘穩健’向‘積極’的轉變,是黨中央、國務院順時應勢,及時主動作出的政策調整,體現了相機抉擇的宏觀調控原則。”謝旭人説。
那段日子,謝旭人到基層調研比以往更加頻繁,幾乎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貫徹落實好積極的財政政策。”
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謝旭人體會最深的就是中央對宏觀政策的調整及時果斷,力度前所未有。“而且,這一輪宏觀調控在加強總量調控的同時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在刺激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既著力解決近期經濟增長中的問題,也為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如今,積極的財政政策已實施兩年多,對於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謝旭人説,通過一系列調控措施,我國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較快地遏制經濟增幅下降趨勢,為實現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積極貢獻。
國家財力不斷增強收支緊張矛盾仍然突出
財政宏觀調控能力的不斷增強,離不開國家“錢袋子”的日益充盈。
2006年全國財政收入約4萬億元,到2010年超過8萬億元,達到83080億元。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是我國綜合國力持續增強的重要體現,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和重大決策,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
近年來,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對此,謝旭人解釋説,經濟發展是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總體上應相適應,但財政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在數量上並不是一一對應關係,兩者不完全同步是正常的。2006年至2010年,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1.2%,如果按現價計算,年均增長16.6%。同期全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1.3%,高於GDP增速,但與稅收相關性強的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産投資、社會商品零售額、進出口貿易等經濟指標的增長基本上是相適應的。財政收入較快增長,也表明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稅收徵管水平不斷提高,預算外資金逐步納入預算管理等,也是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的重要因素。
此外,他強調,在看到國家財力不斷增強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和人均財力水平在國際上仍處於偏低水平。
“必須看到,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區域、城鄉之間發展很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亟待加強,今後一個時期財政收支緊張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謝旭人説。
分好財政蛋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謝旭人眼中,“為國理財、為民服務”八個字無疑是對財政工作宗旨最恰當的詮釋。
他告訴記者,“十一五”期間,財政部門始終秉持這一宗旨,既做大財政蛋糕,又努力分好蛋糕,通過優化支出結構,大幅度增加了對“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體育、保障性住房等重點領域的投入,大力支持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2006年,農業稅的取消,結束了幾千年來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每年減輕農民負擔達到1250億元。謝旭人説,“十一五”時期,財政部門不斷完善農民種糧補貼制度,增加補貼規模,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農村社會事業發展。2006年至2010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29624億元,年均增長23.6%。
同時,從全面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到支持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從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到支持廉租住房、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再到及時保障汶川、玉樹地震等抗災救災資金需要……“十一五”期間財政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
2006年至2010年,全國財政教育支出從5464億元增加到12450億元;醫療衛生支出從1421億元增加到4745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從4394億元增加到9081億元;文化體育支出從685億元增加到1528億元。2007年以來,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補助力度,補助資金從2007年的5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811億元。
財稅改革不斷深化財政運行日趨規範
“十一五”時期,財稅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公共財政體系更加健全。回顧過去五年的財稅改革歷程,謝旭人指出,我國財稅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
一方面財政體制不斷完善。中央對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不斷健全,“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從2006年的957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27349億元,年均增長28.8%。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探索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進一步規範。預算管理制度不斷健全,由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組成的政府預算體系框架基本形成,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開始試編,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等改革深入開展,財政管理績效明顯提高。
另一方面,稅收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從取消農業稅,到增值稅轉型改革全面實施;從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調整和完善個人所得稅、消費稅等稅收制度,到成品油稅費改革順利推開,我國逐步建立並不斷完善了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主體、其他稅種相配合的複合稅制,稅收籌集財政收入、調節經濟和收入分配的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財政收入規模的不斷壯大,使得加強財政管理的必要性日益突出。謝旭人指出,財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財政職能作用的發揮和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十一五”期間,各級財政部門以加強管理基礎工作和基層建設為重點,統籌做好加快財政法制建設、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加強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推進預算公開等各項財政管理工作,進一步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展望“十二五”: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百姓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站在新的起點上,未來五年的財政工作思路備受關注。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從多方面對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並對‘十二五’時期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提出了具體要求,為做好今後一個時期的財政工作指明了方向。”謝旭人説。
謝旭人強調,未來五年,財政部門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進一步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包括加快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大力促進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等。
未來五年,財政部門將進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實現教育公平,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網,支持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推動文化事業發展。
未來五年,財政部門還將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在合理界定事權基礎上,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要求,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健全公共財政預算,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增加公共服務領域投入。通過調整增值稅和營業稅徵收範圍、合理調整消費稅範圍及稅率結構、逐步建立健全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全面實施資源稅改革、研究推進房地産稅改革等舉措,積極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體制。全面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以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促改革、促落實、促效益,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