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再融資潮凸顯粗放經營風險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4日 14: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數字報紙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新年伊始,農行、民生和興業等銀行幾乎同時公佈的再融資方案,拉開了2011年銀行鉅額再融資序曲,銀行不厭其煩的再融資預期和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資本饑渴,攪得市場風聲鶴唳。

  當前部分人士把銀行再融資歸因于監管制度變革之倒逼。無疑,銀行資本補充規定和央行參考銀行資本充足率等差別準備金率政策等,無不對銀行資本金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以“不融資,銀行沒法開門”回應市場質疑。然而,用監管政策變革所帶來的新增資本金要求來解釋銀行再融資的合理,不僅掩蓋了銀行粗放式經營下的風險,而且暴露出銀行資本運營能力不足之虞。

  當前銀行系統凸現而出的資本饑渴症狀,根源於銀行粗放型發展理念:井噴式貸款增長耗散銀行有限的資本金後,銀行首先想到的不是優化資産結構,而是尋求融資,隨後再井噴式地放貸。這是一種不厭其煩的“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遊戲。這種粗放型業務擴展模式,雖為抬高銀行業績,卻也潛伏了資産不良化之風險,如銀監會公開統計顯示,僅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就有約23%的資産面臨壞賬化風險,而地方貸款正是最近三年來,銀行信貸井噴的源頭。

  無須諱言,監管層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要求,確實使銀行資本承壓,但不同於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直接牽制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資本充足率的提高只是一種資本性的風險保障監管,監管層對銀行最低資本充足率的提高,並不影響銀行對資本金使用,更不耗散銀行資本。因此,銀行再融資源自監管變化,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它直接遮蓋了管理層對銀行資本金經濟化使用的能力不足問題。經濟化資本理念下的銀行,無需頻繁的外部融資,而通過內生性融資就足以滿足其資本金需求。

  事實上,一定資本金下,風險資産的投資結構決定銀行經濟資本化能力。如1億元資本和8%最低資本充足率,可以配置風險權重為1的風險資産為12.5億,若風險權重為0.5則風險資産可達25億,同樣風險權重為1.5的風險資産則僅為8.3億元。當前相關人士把銀監會調整地方貸的風險權重系數,權作銀行資本缺口的壓力,我們並不認同。銀監會決定提高地方貸款的風險權重,恰恰是銀監會在例行檢查時發現,銀行這種放貸行為是無視風險的冒險之舉,是風險管控能力不足的突出表現。因此是銀行的冒險行為直接抬高了地方貸款的風險烈度,而非銀監會有意為之。

  當前監管機構對銀行資本充足率提出更高要求,本意並非是增加銀行的資本金缺口,而是反向激勵銀行經營理念的轉型,督促銀行轉向追求資本使用效率的軌道上來。當然,要促使銀行走出粗放式經營狀態,還需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如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清除妨礙銀行執行貸款利率上浮自由決策的障礙,促使銀行的貸款利率定價能充分反映風險烈度,並有效覆蓋該風險資産的風險敞口。加快推進信貸資産證券化業務和信貸轉讓市場建設,為銀行優化其風險資産結構,經濟化資本使用提高市場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