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3日 07: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地方政府強大的經營能力,造就了新一輪的土地盛宴。
2011年1月7日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國土部部長徐紹史透露,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成交總價款2.7萬億元,同比增加70%,實際土地出讓面積42.8萬公頃,同比增加105%。而鉅額土地出讓背後,房地産用地調控仍面臨較大壓力,城市發展對土地的依賴有增無減,利益分配不合理,社會矛盾突出,土地出讓制度亟待進一步改革完善。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十分擔心地向本報記者指出,房地産已經陷入房價推動地價,地價進一步影響房價的惡性循環模式。對於政府來説,土地出讓金的增加是好事,對於社會來説卻是壞事,這種模式到一定階段一定會斷裂。
儘管專家多次呼籲改革“土地財政”模式,卻看不到任何實質性的變化。而萬億土地財政收入屬於政府財政預算外收入,去向卻不透明。
難以為繼的模式
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12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18814.4億元,同比增加50%。其中三個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突破1000億元。
“價量齊漲”是去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的主要原因。增加土地供應是2010年樓市調控的重要舉措。數據顯示,2010年1-11月,全國120個城市累計供應、成交住宅用地分別為39591萬平方米、30216萬平方米,同比增幅分別達到43%、40%。在其中的10個重點城市中,有9個城市土地成交面積實現增長。
價格方面,2010年120個城市住宅用地樓面地價波動頻繁,並在7月以後震蕩上行;至當年11月,全國120個城市住宅用地樓面地價為2134元/平方米,環比上漲29%,同比上漲10%。自11月起,隨著優質地塊入市,杭州、廣州、溫州等城市又重新冒出“地王”。價格因素對一些城市土地出讓金的貢獻率十分突出。比如,武漢、南京等城市2010年住宅用地出讓面積同比增幅不到20%,但出讓金的收入增幅卻超過125%,地價之高可見一斑。“因為相信地價會漲,開發商也開始大規模的買地。”曹建海説。
統計顯示,2001年至2003年,全國土地出讓金總共為9100多億元,約相當於同期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35%;2004年此數字已接近6000億元;2009年高達1.5萬億元,相當於同期全國地方財政總收入的46%左右。在有些縣市土地出讓金佔預算外財政收入比重已超過50%,甚至佔80%以上,均顯示出過高的依賴度。
地方政府為什麼會熱衷於搞城市擴張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它可以使地方政府財政稅收最大化。從國務院發展中心課題組蔣省三等研究員在浙江省等地調查反映的情況來看,發達地區政府財政的基本格局是:預算內靠城市擴張帶來的産業稅收效應,預算外靠土地出讓收入。城市擴張主要依託于與土地緊密相關的建築業和房地産業的發展,發達地區的政府財政就是“土地財政”。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張曙光指出,中央政府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其基本手段是利用現行法律之路,加強土地管制和土地執法。而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地方經濟和地方收入增長。一方面,由於現行財政體制的限制,地方政府既想幹事,又沒有資金來源,擴大徵地面積和城市建設規模成為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對中央的土地政策,地方政府既要貫徹執行,又不能完全照辦,變通和為我所用成為他們的生存之道。
但曹建海認為,這種模式如果繼續,會走向更危險的境地,地方政府成為房價上漲的推手。一旦房價下降,有可能帶來地方政府、開發商、購房者連環的債務危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林家彬也持相似的觀點。他認為,賣地生財的模式不能繼續,應當進行重大改革。改變地方收入取得方式,根本消除地方政府圈地、賣地的獎勵。但土地財政的改革無法孤立進行,必須和整個國家的財稅體制改革聯動,這也意味著改革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在土地財政模式短時間無法改變的情形下,土地收入的支出應該透明化,納入監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