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各地國土廳長訴苦十二五建設用地指標嚴重不足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1日 07: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每年國土系統的“年會”——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都會成為地方政府訴苦缺地的大會。“十二五”開局之年,更是如此。

  “雖然中央要求,在‘十二五’開局之年要防止盲目鋪攤子、上項目,但各地加快發展勢頭強勁,土地需求十分旺盛。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17個國家級區域發展規劃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園區設立、戰略性新興産業、社會民生項目、旅遊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用地需求將明顯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國土部部長徐紹史在日前舉行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稱。

  政府投資衝動與用地管控的矛盾日益突出。為此,國土部擬通過改革試點,爭取計劃用地指標的總量有所加大。

  國土廳長訴苦

  目前,投資仍是我國不少地區經濟的第一拉動力,巨量的投資也隨之帶來了對土地的大量需求。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廳長陳健春在上述會議上發言稱,“十二五”期間,海南將面臨建設用地指標嚴重不足的問題。“這5年間,海南要上的建設項目所需要的新增建設用地量將達44萬畝,但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今後海南可用的全部建設用地總指標只有65萬畝。”陳健春表示。

  不少省份都表達了類似的困境。

  在此前舉行的國土資源部黨組務虛(擴大)會議上,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宋光齊也説:“我常接到省委書記的詢問,要求增加建設用地指標,關鍵部門發了項目建設通行證,我們苦於建設用地指標不足而顯得十分尷尬。”

  宋光齊表示,由於建設用地指標已經成為十分稀缺的資源,各方面到處想辦法,把本來簡單的事情變得十分複雜。“有時還會引發出很多違法批地、用地。”

  據宋光齊介紹,“十二五”期間,四川一系列鐵路、交通、港口、水利設施、水電站等預備設施開工建設,固定資産投資的規模達到1.5萬億元。初步測算,扣除國家重大工程項目部分,需要10萬公頃以上的指標,按照正常水平來計算,缺口有3萬公頃。

  河北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張紹廉也在“年會”上叫苦,稱河北佔補平衡可用後備耕地嚴重不足,“二調”後未利用地比2008年變更調查數據減少439萬畝,“十二五”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會更加突出。

  而來自東部的山東省國土廳廳長徐景顏則稱,膠東半島2005年以前十幾億元的項目很少,近幾年來動輒是幾十億、幾百億項目扎堆聚集,旅遊用地、文化用地、校舍改造用地的需求大幅度上升,用地需求的壓力很大。

  爭取指標總量增加地方缺地真的那麼嚴重?

  一位國土部官員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雖然不少地方反映建設用地指標緊張,但從真實情況來看,土地供應仍然是充足的,“地方實際上並不缺地。”

  部委與地方之間説法為何矛盾?

  “在有關調研和檢查工作中也發現,部分地區一方面反映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緊張,另一方面存在城市建設用地批而未徵和徵而未用現象十分突出的問題。”國土部此前一份官方文件中曾如是稱。

  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土廳廳長劉卉也承認:“‘十一五’上半段,寧夏經濟社會發展中資源粗放利用很明顯,用地基本上是企業要多少給多少。”

  對此,國土部規劃司司長董祚繼表示,國土部將推進計劃指標的差別化和精細化管理,通過改革試點,爭取計劃用地指標的總量有所加大。

  也有地方官員建議完善對建設用地指標的控制方式,將建設用地這種控制約束性指標,改為指導核算指標。

  “可否給一定彈性指標,考慮20%~30%的上下浮動比例,作為控制參考。在正常情況下,特別對新興發展地區,將建設用地指標與該地區實際發生的合理固定資産投資總規模和城鎮化率的增量挂鉤,在年終進行核算確認使用量。”宋光齊稱。

  國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則調研發現,年度計劃指標不能結轉勢必形成發展慢的地區粗放用地、發展快的地區“跑指標”等現象,事實上帶來供地效率低、工業用地粗放、徵地拆遷矛盾突出等負面影響。

  此外,調研組還建議,在指標分配決策過程中,除了嚴格按照規劃基數分配外,適當向欠發達地區傾斜,然後由經濟發達地區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購買指標。(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