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7日 08: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投資報
整體上市或催生大牛股
昨日,有消息稱,國務院國資委計劃在2011年內推動16家央企整體上市。其中,五礦股份、中國通號、中鐵物資整體上市推進在即,三家股份制企業的出資人中都悄然出現了國新控股的身影,隨著央企整體上市的推進,央企“集團公司+上市公司”將成“過去時”。儘管目前市場處於弱勢狀態,但仍有資金瞄準了央企重組、整體上市這塊“蛋糕”。
A 對市場影響中性偏正面
據悉,目前正在推進整體上市的央企分別是五礦股份、中國通號、中鐵物資。 中國五礦集團聯合國新控股、中國五金製品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中國五礦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中國五礦持股96.5%,國新控股持股2.5%,五金製品持股1.0%。五礦股份將成為整合五礦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實現整體上市的主要平臺,而五礦股份也成為國新控股第一家參與央企股份制改造的企業。
中國通號集團整體上市跨出關鍵性一步。中國鐵路通信信號股份有限公司創立大會于2010年12月30日在北京召開,集團公司將超過98%的資産注入其中,通號股份將承繼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的全部骨幹企業、資質、主營業務,註冊資本45億元,重組後進入股份公司的資産和人員超過集團總資産和人員的98%。通號集團是國務院國資委直屬央企,與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並稱中國鐵路建設企業三大央企。通號股份成立,使即將整體上市的央企隊伍再次擴容。
中鐵物資是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大型中央企業,其前身是鐵道部物資管理局,也是今年內推進整體上市的16家央企之一,剛剛成立的國新控股也成為了這家股份制企業的出資人。
這些公司目前正在剝離不良資産,將優質資産注入到上市公司,最終實現整體上市的央企。“集團公司+上市公司”將成“過去時”,今後上市的央企很可能是一個乾乾淨淨的上市公司,沒有集團公司,不背存續企業,完全按照資本市場的要求運營。
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解學成説,國資委曾經計劃到2010年底時,將央企減少到80-100家,因為有些不切合實際,所以並未完成。“現在計劃今年內完成16家央企的重組和整體上市,還是比較切合實際的,因此,此次的確定性比過去相對要高一些。”
“央企整體上市對於市場來説也是一種擴容,但應該看到的是,推動資産注入、激活資本市場,是符合大股東、管理層和社會各方面利益的。因此,這是一場多贏的運動,一場各方都願意看到的運動,這樣的擴容對於市場的影響中性偏正面。”解學成這樣向記者表達了他個人的看法。
解學成説,回顧過去幾年的行情,大牛股往往是與當時的宏觀經濟特點密切相關的。例如2000年的科網股行情,和當時網絡的興起流行是高度相關的;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流動性過剩也是與通脹的大背景相關聯的;而在未來兩年內,行業洗牌、資産注入與重組,産業結構調整升級,將是最明顯的特徵之一,這將成就資産注入、並購重組、央企整體上市的“溫床”。
B 六大板塊具有潛在機會
也許會有人認為,央企並購重組、整體上市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的確如此,資産注入、並購重組在市場中流傳已久,投資者也有點審美疲勞了。然而,世事總是如此,正如等公車現象一樣,你在用心地等,它就是不來;你跑開了,它卻來了。如果要想從中獲得投資機會,還得好好下一番工夫。
那麼,哪些行業及其企業能夠搭上央企整體上市這班“財富快車”?對此,新時代證券策略分析師袁浩説,按照國資委的要求,主營業務已整體上市的集團公司,要將存續企業消化之後再實現集團層面整體上市,國家將在軍工、煤炭、電網(包括電力)、民航(包括航運)、電信、石油(包括石化)等六大行業保持國有經濟的絕對控制力,其他行業被併入國新控股的概率更大,一些規模較小的科研院所和商貿流通型企業重組可能性更高。重組將不再追求數量,而是注重質量。
在央企整體上市的方式上有三種選擇:主業整體上市,殼資源重組和行業內大型央企間的重組並購。其中,最具震撼力的還是行業間的央企合併。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操作策略:其一,儘量緊扣央企重組的高發區行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重組的高發區主要集中在軍工、電力、煤炭、有色等領域,如果要更理論一點,就是主要集中在國家必須保持絕對控股地位的行業。
其二,儘量緊扣行業盈利情況相對較好的行業,或者是行業有望提前回暖的行業,例如軍工、電力電網、煤炭、醫藥等。此外,資源型行業也值得適當關注,如有色金屬、房地産行業等。
其三,要進一步關注一些景氣細分領域,如核電、風電設備、輸變電設備、鐵路設備、醫藥等。
袁浩建議可重點關注以下公司:葛洲壩集團旗下的葛洲壩、中國中鐵集團旗下的中國中鐵、中國建築集團旗下的中國建築、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旗下的天地科技、上海醫藥工業集團旗下的現代制藥、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旗下的長城電腦、中色集團旗下的中色股份等個股。
同時可以關注的個股還有中航精機、中航重機、中兵光電、中國衛星、涪陵電力、國電電力、西山煤電、大同煤業、開灤股份、金瑞科技、南方匯通等。
C 最大“軟肋”是不確定性
湘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徐廣福説,雖然央企重組,整體上市是確定性事件,但具體到哪家央企卻具有不確定性。以中核科技為例,因為發展核電與我國調整能源結構的政策很貼合,但由於核電站的造價較高,目前仍主要依靠債務融資的方式,成本太高、也不利於企業進一步發展,因此,作為中核集團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極有可能成為集團進一步做大做強核電設備製造業的資本運作平臺,目前已經受到市場的空前期待。
按照上述邏輯,中核集團旗下諸如北京核儀器廠、西安核儀器廠、西安核設備廠等資産也都有待上市,而這些也最有可能為中核科技帶來想象空間。
不過,徐廣福説,現在又從國資委傳出的消息稱,2011年將推動16家央企實施資産重組,實現整體上市,央企重組將成為市場的一大熱點,但炒作央企重組題材的最大“軟肋”是不確定性。
“仍以中核科技為例,其市值有80多億,而其母公司中核集團的凈資産達400億,目前市場比較一致的説法是,中核集團最可能將核電設備資産注入上市公司。但我個人認為,並不一定全部注入到上市公司。”徐廣福説,這只是一種猜測而已,究竟是哪些資産注入到上市公司仍然是一個未知數。中核科技主要産品為核級閥門,是一家製造企業,並不包含核電資産,如果核電資産注入預期落空,那麼,其股價的想象空間將大大縮小。
事實上,早在2005年底國資委央企負責人工作會議上李榮融就首次提出央企“整體上市”的概念。2006年底,國資委正式明確公佈“央企重組時間表”,計劃到2010年將159家央企縮減到100家,但有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真正實施“整體上市”的卻屈指可數。
究其原因,徐廣福分析認為,央企整體上市亦遇到一些問題尚未解決,如央企整體上市後,國資委能不能持股,以及持股帶來的相應法律地位、程序資産問題等一系列的問題仍需要明確。因此,前不久成立的“中投二號”國新控股無疑成為央企重組和佈局結構調整的新平臺。
袁浩説,央企的數量只是一個表象,不是決定因素,更重要的是央企重組的質量和效益,除了央企間的整合外,國資委還特別鼓勵央企進行包括外資、民營等多種所有制之間的整合,推進産權結構向股份化、多元化、證券化轉變。
“雖然相對而言,航天、軍工行業的央企重組比較明朗一些,但仍然需要持續跟蹤相關的上市公司。”袁浩説,這需要有耐心,同時由於這裡面,投資和投機的因素都有,因此,在操作手法上也應該因時制宜、因“股”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