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6日 07: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科技日報
中國經濟雖然長期以來在向好的趨勢發展,但是能源及環境壓力凸顯,面臨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的發展瓶頸。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以及各部委的經濟學者對此進行了討論,以尋求解決方案。
高耗能産業不能繼續向上擴張
現在我國正在用50%的高耗能産業能源消費與低技術、低附加值代價為世界製造工業産品,能源壓力日趨嚴重。
對於媒體提出的“十二五”期間高耗能産業是否還要繼續擴張的問題,國家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周大地提供的一組數據讓與會人員體會到“十二五”經濟結構調整的必須性——
目前我國高耗能産業的産量已經過高,鋼材産量6.96億噸,超過世界産量50%;水泥産量16.3億噸,佔世界份額50%;電解鋁産量將近1300萬噸,佔世界份額的60%;煤炭産量30多億噸,佔世界份額近50%;化肥産量6600萬噸,佔世界份額35%;塑料産量4479.3萬噸,佔世界份額近50%;玻璃産量5.7億重量箱,佔世界份額50%。終端産品方面,汽車佔世界份額25%;造船佔世界份額34.8%,新接訂單佔世界份額60%;微機産量1.8億台,佔世界份額60%;彩電産量近1億台,佔世界份額48%;冰箱産量近6000萬台,佔世界份額60%;空調産量8000多萬台,佔世界份額70%;洗衣機産量近5000萬台,佔世界份額40%;手機産量6億多部,佔世界份額50%……
周大地解釋,這些産品40%到90%用於出口,這种經濟結構如果不進行調整,將會造成我國製造業附加值進一步被壓縮,讓我國經濟走上惡性循環。此外,如果高耗能産業再向上擴張,那麼能源消費速度勢必隨之向上擴張,“十二五”期間依靠科學技術改變經濟發展結構迫在眉睫。
用科學技術改變能源供應結構
目前我國能源供給70%依靠煤炭,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可再生清潔能源比例僅佔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9.6%。而有的國家能源結構中,煤炭的比例還不到10%。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研究部部長馮飛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能源必須調整供給結構。他預計,到2015年,中國的核電裝機容量將從目前的1000萬千瓦增加到4000萬千瓦左右,風電裝機量將從現在的4000萬千瓦增加到9000萬千瓦,水電裝機將從目前的2億千瓦增加到2.8億千瓦。
但在馮飛看來,我國在進行能源供給結構調整時,“關注點不應是擴大應用規模,而是必須建立在自主知識産權基礎上的技術裝備能力”。
周大地也表示,現在我國的多數可再生能源市場如風電和水電等,都是在政策支持下開拓的,價格遠遠高於傳統能源。我國只有真正掌握了自主知識産權以及實用技術,克服比如上網、終端利用及儲電技術的障礙,才能下降成本和廣泛開拓國內市場。
人人享受環境基本公共服務
2009年納入監測體系的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今年的二氧化硫平均濃度下降了17%至19%,1600多座污水處理廠使城市污水處理建設規模超過1億噸,廣東、浙江、江蘇、河南等省基本上初步實現了縣建設污水處理廠等基本公共服務目標;4.6億機組的火電脫硫技術從2005年基數的12%提高到70%以上。
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和産業結構讓我國面臨的環境壓力不容小覷。雖然在“十一五”期間我國的減排目標並沒有影響到經濟增長,但中國環境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吳舜澤坦承,我國在“十二五”期間正處在由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中後期向“十三五”高級階段的過渡時期,因此經濟總量繼續加大將不可避免地加大資源環境壓力。“要想實現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效得到控制、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的目標,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環境保護也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吳舜澤認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應增加環境保護內容,增加水中和大氣中的氮氧化物等減排內容,規模化養殖和機動車排放也應分別納入總量減排範圍,在實現污染物排放量降低的同時,促進污染物産生量的降低;改善重點區域、流域以及河流的環境質量,解決灰霾、顆粒物超標問題;推行環境風險防範戰略,解決工業化過程中環境安全保障體系問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大家不分地域、不分城鄉、不分貧富都能夠享受環境監管與評估、安全飲用水、城市的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集中服務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以解決中國目前存在的環境保護難題。(本報記者 趙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