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康師傅艱難決定"斷貨逼漲" 為什麼站隊的總是消費者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5日 11: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漫畫/白白

  河北、重慶等地的部分家樂福超市,接連半個月找不到康師傅方便麵,這是由於康師傅已經長達一個月沒有給家樂福供貨了。記者13日上午在北京多家家樂福門店看到,目前康師傅方便麵仍在銷售,但部分品種明顯缺貨。

  市場經濟下,生産商與零售商之間發生點摩擦本屬平常,但是經歷過3Q大戰的消費者們,透過康師傅和家樂福之間的PK,仿佛又看到了似曾相識的景象。但願它只是似曾相識而已,面對“大佬們”的較量,消費者不必再次被迫選擇站在哪一隊。

  反對

  光有譴責不給力

  康師傅“斷貨逼漲”,太不厚道!這些年常常耳聞康師傅成為業內漲價的“&&大哥”,此前為提價推出“改良換代”的説法,招來了不少質疑之聲。近期方便麵“漲聲一片”,仍然是康師傅赤膊上陣,率先宣佈對旗下部分産品提價10%,其他企業接踵而至。誠然,方便麵價格取決於上遊原料價格的提升,所謂“水漲船高”,康師傅與超市就調整供應價問題進行新的磋商,無可厚非。但是,為什麼總是康師傅先漲而後業內其他大企業跟進響應?日前政府對麵粉企業做出勸不漲的“約談”,並低價“照顧”安排競購小麥,加工麵粉及時投放市場,增加供給,何至於迫不及待地啟動漲價,又非得以斷貨相逼不可?據業內人士透露,方便麵企業有很強的議價能力,麵粉採購價格並沒有直接影響成本。頻繁漲價,“這是壟斷作祟”。而同行對這次斷貨風波的看法幾乎一致:不理解以斷貨的方式“逼”漲價。

  由此聯想到此前的“3Q之爭”,當事一方為了要挾對方還煞有介事地宣佈“我們剛剛作出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而康師傅對家樂福斷貨約一個月,向誰打招呼了?康師傅所謂擔心“零售終端出現混亂”,説白了就是怕消費者討了不漲價的“便宜”,折射出抱團漲價、壟斷市場的商業道德缺失和社會責任淪喪。對此,光有譴責不給力,惟有通過修改“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其他法律,對所有搞漲價聯盟的惡舉予以封殺和懲處,讓動輒“我的地盤我做主”,以斷貨等損招侵害消費者利益的商家付出巨大成本,以儆效尤。(梁江濤)

  分析

  漠視消費者的權益

  康師傅和家樂福超市的是否提價之爭是又一個逼迫消費者做出“艱難選擇的二選一”。之前,“3Q”大戰之時,騰訊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意思就是逼迫消費者在360和QQ之間來個“二選一”,結果呢很是令人不齒。“康師傅”此舉,高度疑似又是一個倚仗掌握充足市場資源和“綁架”消費者的“二選一”——“不漲就停止供貨”,怎一個“牛”字了得?對於超市和消費者而言,不接受“漲價”,哼哼!就讓你“沒面吃”!結果就是貨櫃上相關産品嚴重不足。

  問題是,超市和消費者沒有了你“康師傅”,就不吃麵了嗎?“活人不會讓尿憋死”。沒有了“康師傅”還有“華龍”、“白象”……再有串通漲價的,大不了不吃方便麵。超市不是大企業爭奪消費者和“強迫消費者意願”地方,更不是可以被個別近乎于壟斷的企業為所欲為的“電腦桌面”。這個道理不難理解。

  逼迫超市和消費者做出“艱難選擇”,是對市場和消費者權益的漠視。是不是應該漲價,還是應理性些,一是要尊重市場,二是更應尊重廣大消費者。“康師傅”以斷供來“要挾”超市和消費者“二選一”,只是讓人看到了身為市場主體的“短視”。最終也一定是個得不償失的結果,讓消費者看到的是“康師傅”很“陰損”的一面,而有責任的企業一定不會玩“二選一”的遊戲。(畢曉哲)

  評判

  裁判不能習慣性缺位

  在看似沒有對公眾構成太大影響的背後,卻有著複雜的現實關聯。尤其在物價飛漲的今天,康師傅漲價遇到了零售商的阻力確實十分具有“圍觀價值”。這不是幸災樂禍,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看熱鬧”,而是在漲價面前,每一位消費者都是受害者。所以,在這次風波中,公眾對於家樂福的“給力”行為很是支持。但問題是,家樂福真就是那麼正義嗎?當然不是。“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家樂福誠然有一份兒“大義滅親”的姿態,但我們更要相信,“大義滅親”與“斷臂療傷”往往辨證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何況是在利益紛爭紛繁複雜的今天。

  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消費者在這樣一場鬥爭之中,沒有任何話語權。如果沒有家樂福,這方便麵還真有可能在CPI高於5%的11月份給矇混過去了;比10%與2角錢更悲劇的是,人家這樣的漲價行為,沒有遇到物價、工商及經濟管理部門的任何官方論證與公示,更不用談什麼百姓在其中能起到什麼樣的監督作用了。

  這很像幾天之前的“3Q大戰”。兩家企業各顯身手、各施其能,好不熱鬧,公眾只有圍觀的份,至於那份本應自由“在家樂福買方便麵”的權利,卻被兩家企業給集體綁架了。綁架並非最可怕的,物價、工商及經濟管理部門的“沉默是金”又一次習慣性上演才更讓人糾結,而對於如上問題的答案,似乎也只能由自己憑空相像了:康師傅漲價合不合理、家樂福抵制漲價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康師傅何以如此底氣十足、啥時候才能在家樂福買到康師傅呢……(王傳濤)

  呼籲

  物價部門該出手了

  先看看事情的來龍去脈,康師傅方便麵要漲價,家樂福不同意,於是康師傅就以斷貨相要挾,最後家樂福超市裏就沒有了康師傅的方便麵産品。表面看上去,消費者應該支持家樂福抵制康師傅的漲價,畢竟漲價對消費者不是好事。但是仔細研讀新聞就會發現,家樂福遠遠沒有那麼偉大,他們反對的不是康師傅零售價的上調,而只是反對康師傅供貨價的上調。而且,在他們貨架上的康師傅産品供貨價上調之前,其零售價已經按照總部的要求,上調了。

  這也就是説,康師傅想供貨價和零售價一起上調,但是家樂福卻只想上調零售價,不想上調供貨價。如此一來,這中間更多的差價利潤,自然就落在了家樂福的手裏。看到這裡,消費者想必會恍然大悟,原來這場商業拉鋸戰,只是兩大商業巨頭之間的利益之爭,不管他們最終勝負如何,對消費者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方便麵漲價。如果他們一直這樣相持不下,或者説最終康師傅産品徹底不再給家樂福供貨,消費者自然也就少了一項消費選擇。這不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受損”嗎?

  這樣的局面,和當初的3Q大戰頗有幾分相似之處,都是商業巨頭為了自身利益而置消費者的權益於不顧。他們這種有失商業道德的行為,當然應該受到譴責,也損害了雙方在消費者心中的社會形象。但是只有譴責是沒用的,在巨大的市場利益面前,商家不顧及社會形象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要想不讓“鷸蚌相爭”反過來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政府物價部門、工商部門就必須及時出手,對其市場行為給予必要的約束和規範。否則,這樣的商業拉鋸戰,可能就會從方便麵蔓延到其他任何一種商品,損害到更多消費者的利益。(苑廣闊)

  ■譴責

  受害的還是消費者

  康師傅的“傲氣”僅僅是國內企業的一個縮影,很多企業都在承受被連鎖企業控制的痛苦。商品價格的浮動,是需要物價局相關部門批准的,但是,為什麼連鎖企業就對其有抗議的能力和權利?如果監管機構的機制足夠公平和嚴謹,部分商家是完全沒有機會鑽這樣的空子。對於這次事件,相關部門同樣不能置身事外,不要讓消費者在輸得慘不忍睹之後還傻傻地竊喜。

  家樂福借著“漲聲”打了一場勝仗,將“功勳牌坊”立得漂亮而牢固,這個美麗的“牌坊”背後最終受害最大的還是消費者。希望相關部門不要讓它立得太久,儘快還原消費者一個透明而公正的消費機制。(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