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人民日報:赴港購物言過其實 價格倒挂僅限少數商品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0日 09: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在中英街,一位男士幫助購買較多日用品的深圳女士推車。袁水靈攝(人民圖片)

  近日,深圳,“2010時尚深圳購物節”,由於商品價格低於市場價,吸引了眾多市民前往採購。袁水靈攝(人民圖片)

  【深圳調查】

  赴港買日用品,並非消費常態

  本報記者胡謀

  “深港物價倒挂”、“深圳人到香港打醬油”、“內地客赴港狂掃食品日用品”……近日,相關報道見諸媒體。

  相對於沸沸颺颺的媒體,深圳市民的反應卻顯得有些平和。

  “換城消費”言過其實

  深圳大多數超市和農産品市場,大多數商品的標價還是低於香港市價;深圳大多數普通居民表示不會去香港“打醬油”。他們只希望“把家門口上漲的物價降下來”。

  讓他們高興的是,深圳最大的布吉農産品中心批發市場的監測數據表明,11月蔬菜均價每市斤1.87元、比10月份下降26.67%,許多“一元菜”又出現在家門口的菜攤。

  深圳布吉青青家園的一對“深港配”夫妻,港人老公不時捎帶“港貨”回家、內地主婦時常赴港採買。但夫妻倆的購物籃裏,很少有近日深圳人抱怨漲價最多的肉、菜;近來雖買些衛生紙、洗髮水之類,“也是老公回家捎帶”。

  儘管有了香港“自由行”,但在“打工族”佔絕對比例的深圳,十有八九不能像這對夫妻一樣時常赴港採買。

  一位“的哥”説,香港的衛生紙、洗髮水、醬油之類多年前就比深圳便宜,但他既耗不起辦出入境證件的時間、“也打不起香港的醬油”;有一位“準媽媽”耗時、花錢,去香港買回進口“美讚臣”奶粉,但“想買高檔的,不是圖便宜”。

  12月3日,回家過週末的這對“深港配”夫妻説起物價,感覺香港市場上不少商品、特別是內地進口的副食品也悄然漲價,“豬肉比年初至少漲了三成,姜、蒜也都翻了番”。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11月29日表示,香港物價上升壓力明年可能更為明顯。

  當地一位資深媒體人認為,所謂“換城消費”言過其實,更非深圳市場目前的消費“主流”。

  價格倒挂僅限于少數商品

  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長黃髮玉説,香港某些商品價格比深圳低是一直就有的事情,在許多深圳人眼裏,趁“打折”赴港“揀便宜”、往返兩地捎帶些日用品回家“再正常不過、不是什麼新鮮事”。

  皇崗口岸工作人員黃俊生説,最近從香港購買日用品的深圳人確有增多,“但一般都是順便捎帶”。

  據深圳市市場監管局調查,該市近期肉、奶、食用油等商品零售價確是高於香港,但這種“倒挂”僅限于少數商品和個別商場,並非普遍現象。

  這些“不是什麼新鮮事”和“並非普遍現象”,卻讓許多媒體“炒”得異常熱乎。

  當地的一位資深媒體人説,深圳一些商品近來價格上漲,因此赴港購物的深圳市民增多等都是事實,但由此就斷言“‘赴港打醬油’已成為深圳人消費常態”、“深圳興起‘換城消費’”等,則是“以偏概全”的炒作。

  深港“同城消費”才是趨勢

  儘管這位資深媒體人不認為“換城消費”是深圳市場目前的消費“主流”,但他覺得,從赴港購物的現象中,可以看到深圳人的日常生活目前出現的新變化。

  他認為,這種新變化就是“深港同城化步子的加快”。

  去年4月,深圳開始試點實施“一簽多行”,持此類簽注赴港客流總量現已突破780萬人次。有調查統計,在80多萬已辦理“一簽多行”的深圳居民中,一半以上把赴港購物的頻率提高到每月2至5次、至少每月1次的超過25%、近兩成居民調高至每月6到10次。12月6日深圳市公安局已經將辦理赴香港“個人遊”簽注人員範圍擴大至常住深圳的非廣東戶籍居民。

  另據港府公開的調查結果,約有6.2萬名香港人、4.1萬個住戶在深圳安家,在深圳就業、經商、置業的香港居民更是遠遠超過這一數字。

  這位資深媒體人認為,深、港往來逐步便利化、無障礙帶來的“雙城消費”或“同城消費”、“即興消費”,才應該是兩地居民真正初顯的消費趨勢。

  財經專欄作家鐘林説,隨著“深港一體化”進程的提速,所謂“打醬油”不過是非主流的觀察和深港融合大趨勢之下的一個“快閃鏡頭”而已。  

  【香港調查】

  是相互串門,不是單向掃貨

  本報記者黃拯

  每天出入深圳羅湖口岸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顯得格外醒目:大多是女性,隨身“裝備”是行李箱或購物袋。近年來,這些家庭主婦往來兩地購物儼然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深圳人,被戲稱為到香港“打醬油”,而香港人則是“北上掃貨”。

  深港互通,各取所需

  家住深圳蓮塘的李先生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香港採購日用品,行程並不遠,過關之後坐一站地鐵到上水站就要下車,“因為家裏有小孩兒,像奶粉這樣的商品我就願意到香港來買,而且已經持續好幾年了,倒不是圖便宜。”雖然最近深圳物價接連上漲也給他帶來了一些壓力,但他的購物目標依然很明確,“順便捎些新鮮蔬菜或者日用品也是常有的事,這和下班後在超市順手買點兒菜回家沒多大區別”。

  對深港兩地居民來説,互通有無“串門”的歷史已有多年了,因為香港物價高消費貴,很多港人每逢週末都會帶全家北上深圳,一頓豐盛的晚餐可能也只是在香港普通茶餐廳一餐飯的價格,而對普通家庭來説,回程中把購物袋裝滿食品,在高物價的香港也是一種勤儉持家的好選擇。開放自由行後,深圳居民雖不至於到香港“打牙祭”,但鋻於兩地市場互補性強,化粧品、日用品、奢侈品等香港質優價低的産品,吸引了大批深圳市民。兩地互通,各取所需,深港市民一直都在尋找著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日用品,偶爾捎帶才划算

  “本來香港日用品就經常有折扣,現在人民幣不斷升值,到香港購物更等於折上加折,這對我們具有相當吸引力。加上一些日用品便宜耐放,只要過來購物也就順便多采購些”,隔幾個月就來香港購物的羅太太給記者算了筆賬:一支190克的“黑人”牙膏在深圳賣到12.5元人民幣,同樣的牙膏而且是200克一支,在香港只賣9.9元港幣,折合人民幣只有8元多。香蕉在深圳超市售價4.5元(人民幣,下同)一斤,香港只要約2元錢一斤;冷凍雞翅,深圳售價14.8元一斤,香港售價約12元;娃娃菜深圳售價4.9元一斤,香港則只要3元左右一斤。

  當然,類似採購也是有選擇性的,大部分蔬菜、肉類還是香港貴得多,“特別是牛肉,香港超市好多牛肉都是國外進口的,哪怕是減價銷售的冷凍牛肉,也比深圳的貴差不多20%,更貴的那就要高好幾倍了。”

  對於專程到香港“打醬油”的説法,羅太太表示並不認同,“我也只是偶爾到上水採購,這是最近的一站,即使這樣在香港境內往返路費也要40多港幣,還沒算上消耗的時間和精力。如果只是為了買幾捆青菜或者幾袋橙子就專程跑過來一趟,未免也太不值了,除非是耐儲存的日用品,而且數量要足夠多。”

  奢侈品,內地客購物首選

  相比較醬油,價格高昂但人氣不減的蘋果電子産品,以及首飾、手錶、皮包、高檔化粧品等奢侈品始終都是內地遊客赴港購物的首選,每年幾百億港元的消費額中,絕大部分內地遊客都花在了類似方面。

  香港旅遊發展局11月3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內地訪港旅客約為1853萬人次,超越去年全年,其中近60%都是“過夜旅客”。他們在港期間的消費指向也非常明顯,特區政府統計處稱,10月份香港電器及攝影器材、鞋類、珠寶首飾及奢侈品的銷量分別增長了39%、33.8%和30.2%。在此背景下,“打醬油”的銷售額完全被“淹沒”在上百億的遊客消費中,看不出絲毫波瀾。

  除此以外,在世界經濟形勢相對嚴峻的大背景下,香港日常生活用品也開始面臨漲價壓力。

  香港特首曾蔭權6日出席香港經濟峰會時表示,由於美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加上人民幣升值,香港已經開始面臨輸入通脹的壓力——10月份通脹率是2.3%,稍高於第三季度的2%,其中食品價格上揚對低收入家庭影響特別顯著。“豆豉鯪魚價格上升,午餐肉價格上升,麵包價格上升……我留意到罐頭食品、番茄等蔬菜的價格也在上升!”財政司長曾俊華已將今年全年的基本通脹率預測由1.5%上調至1.7%,並稱會在需要時採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