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告別“短視”投機 開掘信託金礦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9日 09: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金融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信託業管理的資産規模已衝破3萬億元,從2000年恢復登記算起,信託業完成了華麗轉身。規模上得太快,行業就容易虛火。今年以來,“政信合作”“銀信合作”“房地産信託”從全行業熱捧到被監管部門或叫停或警示風險,折射出當下信託公司的投機性。信託業如何轉型?這是整個行業面臨的新課題。

  信託遭遇邊緣化尷尬

  在日前舉行的“2010年中國信託峰會上”,全國近60家信託公司高層齊集,談論信託業邊緣化的尷尬地位。

  “規模在增長,收益率卻在下降,經常是我們開疆拓土的領域,最後成為別人的主業。信託公司簡直成了金融業的‘製造企業’,幹得很辛苦,掙得卻很少。銀信合作,更多的是信託公司滿足銀行的種種需求。”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總經理孟揚如此感嘆。

  銀行要騰挪信貸額度,信託要衝資産規模,於是,在今年巨量增長的銀信合作理財産品中,信託公司甘當“通道”,賺取最低可至萬分之幾的微薄利潤。

  百瑞信託總裁馬磊表示,銀信合作中,信託公司的定位本應該是産品的供應商,且是高端産品供應商。但是很不幸卻成為銀行的打工者,而且是低級打工者。

  信託業現在的模式在“十二五”期間還能否持續,全行業必須考慮。信託業已經到完成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點。

  銀監會非銀部主任柯卡生透露,目前,銀監會的監管目標是通過科學監管、改進服務,力爭在3年到5年內使信託公司盈利模式有較大改變,真正體現信託原理、充分發揮信託功能,成為面向合格投資者、主要提供資産管理、投資銀行業務等服務的專業理財機構。

  制度創新是關鍵

  制度創新是信託的靈魂,橫跨貨幣、資本和實業三大市場的信託業如何精耕細作,讓經營模式升級轉型?

  柯卡生表示,銀監會今後考慮在三方面支持信託公司發展。一是充分發揮“受託人”角色,開發低風險信託産品;二是鼓勵信託公司研究創新設立中長期“私募基金型信託計劃”;三是繼續扶持有能力的信託公司開展QDII業務。

  特別是“私募基金型信託計劃”,可以類似“産業投資基金模式”研究創設私募基金型信託計劃,每個産品的設立由信託公司自主研發。基金最低規模為5億元,期限在兩年以上。並實施主動管理,受託管理費可以在2%左右,甚至更高。若每家信託公司可管理三到五個基金,更有利於該業務可持續發展。

  高凈值客戶的財富傳承也愈加值得關注,這是眾多信託公司的共識。華寶信託副總監盧曉亮説,近年頻發的自然災害讓詢問財富傳承信託的客戶多了起來。“財産繼承後,若繼承人沒有能力或興趣管企業和資産,就需要信託這樣獨立有公信力的機構,通過信託制度實現對受益人的約束機制,如防止揮霍,本金和收益分離,讓第一代的創富者獲得一種渠道把財産的保值增值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