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盤點2010年全球財經“關鍵詞”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8日 14: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2010年,國際經濟格局依然風起雲涌,一輪接一輪的財經事件,無不影響著全球市場的跌宕起伏,從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引發的人心惶惶,到量化寬鬆帶來的“印鈔”擔憂,再到沒有硝煙的“貨幣戰爭”。

  縱觀2010國內財經領域,“炒”風乍現,調控加壓、“漲”聲響起,不少也是受到國際財經事件的“輸入性影響”,梳理2010國際財經“關鍵詞”,或許能讓年度財經圖景更加清晰。

  歐債危機

  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始終是2010年財經天空中最大的陰雲,歐債危機進程成為主導今年全球市場的風向標。

  發端于去年底,肇始於希臘的歐債危機,就像一場久治不愈的傳染病,讓2010年的歐元區風聲鶴唳。在歐元的“跳水”聲中,更讓全球投資者産生恐慌情緒,全球市場起伏不定,導致黃金、美元同作為對衝歐元貶值的避險資産,出現罕見同向上漲。

  世界進入2010年,正當中國迎來虎年春節之際,歐元區國家卻在為是否援助陷入財政危機和融資危機的希臘提供援助吵得不可開交。眼看歐元核心國家德國對於救助小夥伴興趣寥寥,市場對希臘和另外四個財政成色不佳的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和西班牙給予了充分的“關照”。歐元區內各國討價還價的拖延使得主權債務危機的火苗最終惡化為歐元信心危機的烈火,2010年5月和6月歐元匯率大跌和歐美股市跳水才迫使歐元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手出拳,通過鉅額援助計劃暫時平息了風波。

  然而臨近年末的11月,愛爾蘭再度引發的恐慌表明歐債危機余波難平,走向不明,這場主權債務風波很可能將繼續跨年上演。

  量化寬鬆

  接近於零的利率水平令美國“經濟沙皇”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萬分苦惱:利率工具已基本失效,拿什麼來愛你,我的美國經濟?

  於是,美聯儲購買美國長期國債這種被稱為“量化寬鬆”的經濟刺激手段粉墨登場。

  雖然2009年3月美聯儲已經啟動了一輪300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購買,然而2010年美國經濟復蘇乏力使得美聯儲再次祭起量化寬鬆的法寶。2010年11月,美聯儲啟動6000億美元的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美元注水”令全球其它貨幣“被升值”並引發了未來的高通脹預期,然而美聯儲仍然“美國中心”和我行我素,“印鈔”效應不僅對外輸出了更多的通脹憂慮,而且增加了全球經濟復蘇前景的不確定性。

  “貨幣戰爭”?

  “貨幣戰爭”曾是紅極一時的國內暢銷書名,到了2010年,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卻在全球範圍內悄然隱現。

  “再平衡”“多消費”和“美元”一直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各種國際會議上的流行詞彙。然而,當進入2010年,美元依然理直氣壯地不斷下跌時,“被升值”的各國,紛紛出手干預本幣匯率的表現卻讓“再平衡”此類流行詞彙顯得蒼白無力。

  美元的節節下滑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刺激美國出口、抑制非美國家對美出口,這正是不少人希望看到“再平衡”過程:即美國人“勤勞”一些,多出口一些,“非美”國家“多消費”一些,少出口一些。然而,“被升值”的各國顯然不願意利用這個“再平衡”的良機,相反紛紛運用起匯率干預的手段阻止本幣升值。

  一時間,日本央行啟動了匯率干預,巴西則提高了資本流入稅阻遏美元的流入,而包括瑞士、印度、泰國等多個國家均表示可能會啟動匯率干預以阻止本幣進一步升值,無怪乎人們擔憂“貨幣戰爭”即將打響。而從APEC到G20,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成為重要議題,避免“貨幣戰爭”是全球性的共識,但前進之路恐怕不會平坦。

  監管反思

  2010年,被稱為後危機時代,對於監管不力引發危機爆發的反思,並沒有停止。

  每一輪金融危機發生後,人們都會從監管制度上思索它的根源,次貸危機爆發後也不例外。不少專家指出旨在幫助監管國際銀行系統的推薦規範《巴塞爾協議Ⅱ》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能適應金融市場最新的發展。

  於是,在歐洲的積極倡議下,經過近九個月的磋商和討價還價,旨在加強全球銀行體系資本要求的《巴塞爾協議Ⅲ》終於在2010年9月出爐。根據新的巴塞爾協議,商業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下限從4%上調到6%。

  在次貸危機風暴的洗禮下,銀行業的監管之繩再度收緊。然而,創新和監管是一對天生的雙胞胎,創新因規避監管而生,監管則為了堵住過度創新的漏洞而設。金融機構與國家監管之間的“貓鼠遊戲”不會因為次貸危機而終結,故事仍將繼續。

  特別提款權

  次貸危機爆發,已無情地撕下了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溫情面紗,“寅吃卯糧”的美國似乎很難讓世界對未來的美元幣值安心。

  拋卻美元,尋找什麼作為國際交易的媒介和財富的貯藏?黃金嗎?黃金數量有限,回到金本位也許已難以實現。商品嗎?聽起來很靠譜,但基本不具備操作性。

  於是,2010年,特別提款權成為關鍵詞。舊瓶裝新酒,似乎這個有戲。諷刺的是,當年為了應對二戰後西歐國家“美元荒”而創設的特別提款權,如今卻成為世界替代美元本位的希望。不過,2010年1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沒有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的籃子。

  退出策略

  為收拾全球金融危機殘局,歐美央行以史無前例的低利率和量化寬鬆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刺激經濟,與此同時,“退出策略”就一直挂在歐美首腦的嘴上。

  剛開始啟動寬鬆,就開始討論退出?畢竟如此寬鬆的貨幣政策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效果,大家心裏都沒底,還是一開始就把“退出策略”放在嘴邊,讓市場增加信心的好。可是,儘管歐美央行談退出,市場盼退出,無奈不爭氣的歐美經濟復蘇讓“退出機制”的啟動似乎遙遙無期。

  樓梯經常響,不見下來人。寬鬆是真,退出無期。看來,歐美主要經濟體是打定主意,不見失業率下降難以真正啟動“退出”。

  “退出”,很可能仍是2011年,甚至2012年的國際財經關鍵詞。(陸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