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王亞偉:基金經理是我主業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6日 07: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王亞偉的成功是被時間證明了的。如果有人在2005年12月認購了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精選基金並採取紅利再投資的分紅方式,那麼今天他投入的資金已經漲到了13倍,10萬變成了130多萬。在以公開數據説話的公募基金領域中,這是一個富於傳奇色彩的故事。而這一故事,也造就了王亞偉傳奇般的投資生涯。

  ⊙記者 王文清 吳曉婧 ○編輯 張亦文 于勇

  細碎的陽光投射進“七彩雲南慶豐祥”茶樓,透過窗戶望出去,陽光下的金色銀杏,分外璀璨。想像中,中國“最牛基金經理”應該是意氣風發,侃侃而談。而這天,當真實的王亞偉坐在面前,他卻是顯得那麼平和謙遜,文靜敦厚。

  不疾不徐的語速,即使談論的是那些曾經轟轟烈烈的事件和精彩的投資智慧;在他平靜的語氣中,一切都變得平凡起來。王亞偉説,“自己並不比別人更聰明”。

  王亞偉是目前在位的三位從業時間最長的第一代基金經理之一,管理著中國累計凈值最高的基金——華夏大盤精選基金。在今天中國的證券市場中,鮮有人不知道王亞偉。

  也許中國股市深藏著超越王亞偉投資業績的高手,但是王亞偉的身份始終是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他服務的對象始終是中國最基層的普通投資者——基民。

  投資工作給我快樂

  王亞偉與證券業結緣是在1995年。那一年,出於對證券投資的興趣,王亞偉成了華夏證券北京東四營業部一名普通的研究部經理。1998年,國內基金業開啟,華夏基金開始籌建,王亞偉加入籌備組,正式開始了他的基金投資職業生涯。這一份工作,一幹就是12年。

  “沒有人能夠記住第二名!”在2005年之前,王亞偉雖然業績不錯,但並沒有創造出讓人過目不忘的驕人成績。

  然而,2005年,似乎成為王亞偉事業的重大轉捩點。“如果你能夠見到王亞偉,一定幫我問問2005年他去美國是不是有什麼奇遇或者頓悟,為什麼回國之後業績這麼好!”當記者把一個年輕基金經理的疑惑説給王亞偉聽時,他笑了,“真的沒有什麼奇遇,當時是參加中國證券業協會組織的培訓,三個月裏和另外三十名同學一起在學校學習,並參訪了美國的一些金融機構。美國之旅,讓我能夠跳出中國相對封閉的市場,從歷史角度和國際視野來觀察當時國內市場所處的階段,讓我能夠靜下心來,思索國內市場的發展方向。”

  2005年12月,王亞偉接手華夏大盤精選基金。2006年,華夏大盤以154.49%的業績在118隻基金中排名第12。2007年,王亞偉一戰成名,成為“中國最賺錢的基金經理”;2008年股市“大熊”,但在這一年,王亞偉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成為“最抗跌”的基金管理人;2009年,市場快速反彈,王亞偉又成了“股基王”;在市場反復震蕩的2010年,他繼續書寫著驕人業績的傳奇。

  面對如此多的“標簽”,王亞偉最喜歡卻只有一個——“基金經理”!今年,王亞偉辭去公司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一職,引發市場關注,對此王亞偉笑言:“基金經理是我的主業,投委會主席是輔業,我這是進行主輔分離,為的是更聚焦于主業。”

  “有人説,作為一個新興市場的基金經理,所面對的是巨大的壓力、無時不在的誘惑、偶然的滿足、頻繁的挫敗、短暫的掌聲和永遠的遺憾!為什麼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後,你依然能夠心無旁騖地堅守在公募基金投資一線?”

  面對記者的疑惑,王亞偉笑言,“我喜歡做投資。世界上有很多工作是重復性的勞動,而投資對我而言,每天都是新鮮的,有很多東西需要關注、學習。作為公募基金經理,為普通老百姓理財是一個有意義的事情,如果你喜歡做的事情又同時對社會有意義,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從容淡定敬畏市場

  “獨立思考、情緒穩定,對人性和機構的行為特點有敏銳的洞察力。”或許,最成功的基金經理都具備相同的特質。無論他是巴菲特,彼得林奇,還是王亞偉。

  “他思想敏銳,卻不會執著于自我,如果説貪婪和恐懼是投資的必經之路,王亞偉這兩方面的情緒都不會太強烈,這是天性使然,而非後天修煉。”熟悉王亞偉的人對其如此評價。

  而在王亞偉自身看來,一個好的基金經理需要修煉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讓自己的內心保持清靜,只有把“性格”、“品位”和“思想”這三重心門打造到一定境界,才能抵禦住投資和人生中無處不在的誘惑。

  資本市場的歷練也讓他更加從容、淡定,更加懂得敬畏市場。“市場的演變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浮躁心理是投資大忌,要了解市場並尊重市場,隨時評估市場的變化。説到底,就是應該始終保持一種謹慎的心態。”

  12年“庖丁解牛”的投資生涯,也讓王亞偉深刻體會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這是個信息氾濫的時代,你必須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過濾能力,才能抓住事情的關鍵,不然就會被信息淹沒,迷失方向。”

  王亞偉坦言,“一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在股市中最終將會被消滅。面對波動的市場,一個人不可能完全心靜如水,但是,你應該把外界對你的干擾控制在不影響你理性判斷的程度上。在此之前,你必須認識到,真正決定投資收益的是複利,投資成敗的關鍵是能否十年二十年持續地賺錢,做投資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不必計較一時得失。抱有這樣的心態,才能降低投資結果對情緒的影響,也能降低情緒對投資行為的影響。”

  投資上“特立獨行”

  談及王亞偉的投資,“冷門股、重組股”是其獨有的標簽。當幾年前公募基金經理言必稱價值投資的時候,王亞偉則成為成長股擁躉。

  今年以來,王亞偉投資的東湖高新、*ST昌河、石油濟柴等重組股,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他的獨特投資風格已成為市場上的一道獨特風景。

  或許,正是業內褒貶不一的“特立獨行”,成就了王亞偉在公募基金無法超越的地位。

  事實上,國外市場早已過了在理念、方法論以及投資風格等問題上糾纏不休的階段。在浩瀚的投資領域中,價值型投資或成長型投資,定量或定性投資,主動抑或被動投資……這些方法都是投資領域中的一部分。在王亞偉看來,投資不能拘泥于方法論,“基金投資一定不能過於僵化,國內基金業的發展過程中,眼界需要更開闊一些,看的東西要更多一點,心態也要更包容一點。”

  “很多人喜歡貼標簽,認為ST股就一定是高風險,藍籌股就一定是低風險,但實際上對於風險的判斷並不是簡單地跟隨表象去看,而應該透過表象看到背後的東西。市場上被ST的股票近三百隻,從中挑出三隻投資,意味著百里挑一,而從藍籌股裏選股,可能是隨意性地三里挑一、五里挑一,怎麼就能認為前者的風險一定高呢?”在王亞偉眼中,中國市場是弱有效的,一旦市場有效性增強,一些被人忽視的價值就能夠在股價中體現出來。不過,王亞偉認為今年以來市場對成長股過度追逐,已經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很多股票的估值已經透支了未來幾年的成長性,蘊含著很大的風險,而一些被拋棄的藍籌股的長期投資價值正在逐步顯現。”

  採訪最後,記者問王亞偉,“彼得林奇曾説過,‘當你投資股票時,你必須對人性,大到對國家和未來的繁榮要有基本的信任。’那麼,您怎麼考慮國家、未來、投資呢?”

  王亞偉滿懷希望地回答,“回顧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每一步走得都很穩,‘中國模式’已經讓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未來的制度紅利還沒有完全釋放。我考察了不少國家,既包括發達國家,也包括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國家……每次考察都讓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更加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