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CPI低估”者自我批評:推斷缺乏依據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3日 06: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和訊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在發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5年內大約被低估7%”推斷約一個月後,此文作者的新作昨天刊登于國家統計局網站,承認此前推斷缺乏依據。

  與統計部門人士進行了交流

  “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間,中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被人為調整,系統性低估超過7%。”上月,這份名為《數據和主觀感受:CPI是風動還是幡動》的報告隨即引發各界關注。

  此文出自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徐奇淵博士之手。

  此後,統計局城市司副司長龐曉林撰寫《CPI不是用模型推算出來的》一文予以回應。

  徐奇淵表示,報告發佈後,其與“國家統計局總局、基層調查隊等相關人士進行了交流”,而且這些交流令其“受益匪淺”。

  在對原文的估計方法進行反思之後,徐奇淵認為,自己原來使用的估計方法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在樣本期較長的情況下,權重的年度調整可能導致變系數的問題,微小的權重調整將導致對截距項估計産生重要影響。

  另一問題在於,在12個月的樣本期內,由於在短期中解釋變量變異性相當小,數據的微缺性使估計結果表現出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從而使估計結果對公佈數據的誤差異常敏感。

  經過大量的公式、表格和推算分析後,徐奇淵承認,此前做出的推斷缺乏依據。

  統計數據的透明化之路

  統計局網站近日再度刊文,詳解我國CPI是如何調查和生成的。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此前表示,更加統一規範、更加改革創新、更加開放透明是中國統計奮發作為的努力方向。

  而從這個意義上看,徐奇淵發佈的報告所引發的爭議,也有助於統計數據的更加公開、透明。

  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中央財經大學統計學院數量研究室趙楠表示,近年來,來自民眾與學者關於CPI被低估的討論頗多。

  “這主要是兩方面原因。”趙楠説,“一是老百姓對於物價的主觀感受與CPI理論計算方法上是有偏離的,而且不同層次的人接觸的商品是不一樣的,對於物價的感受也會不同;另一方面,在CPI的計算方法上,代表性商品的選擇以及權重的選擇上,是有改進空間的。”

  趙楠認為,近兩年來,國家統計局非常重視統計數據對公眾的公開和透明,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公眾從對統計數據陌生到能夠充分理解,還需要一個過程,這需要統計部門和學術機構進一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