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趙振民:整形事故金錢不能代替處罰和監管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2日 15: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秘書長,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副院長 趙振民

  連日來,從超女王貝整形致死,到北京榮軍醫院的一名患者在整形中喪命,醫療整形市場陷入輿論漩渦。

  11月29日,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秘書長趙振民。趙振民説,行業協會正配合衛生部門進行建章立制。同時,配合主管部門對違法宣傳虛假廣告和生活美容機構做醫療服務項目的違法行為,進行揭露和曝光。

  關於事件處理

  “法制社會一定要講法律”

  新京報:王貝和在北京榮軍醫院因整形死亡的患者,都是做了下頜骨整形,這個手術的風險有多大?

  趙振民:下頜角手術本身不難,但是放在臉部,附近的大血管多,在口內開刀,手術的路徑又比較深,操作就怕傷害血管。手術經驗豐富的醫生,也不敢掉以輕心。

  如果手術後大出血,也有可能壓迫呼吸道;另外,在麻醉後機能還沒有完全建立時,也容易産生誤吸,嗆入氣道。

  人缺氧一般是5-6分鐘的時間,超出這個時間,怎麼都不行了。所以醫院不僅要設計週密的治療方案,同時也要把有可能出現的意外和風險的搶救預案設計好。

  新京報:兩起事件都是選擇的和解,“和解”就不用追究責任了嗎?

  趙振民:醫療機構都進行屬地化管理,我們也主要是通過媒體報道了解這件事,協會會持續對此事進行關注,觀察後續的處理怎麼樣。我還是認為應該尊重每個生命,金錢並不能完全代替處罰和監管,法制社會一定要講法律。

  新京報:現在有如此多的醫療美容機構,有沒有統計,每年因為醫療美容的致死事故,有多少起?

  趙振民:並沒有詳細的統計數字,不過非官方的不完全統計是,從1980年代後期到2007或2008年總共約有20萬例的醫療事故。

  關於醫師“走穴”

  “‘走穴’一定是違反規定的”

  新京報:進行整形手術的醫生需要哪些資質?

  趙振民:2001年底,衛生部通過了《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其中有詳細的規定,比如,美容外科項目的醫生,應該具有6年以上從事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等相關專業臨床工作經歷,而且整形醫生也會有考試。

  新京報:在榮軍醫院進行這起手術操作的醫生,可能涉及“走穴”,採訪中也發現,美容機構中“走穴”的醫生不在少數。

  趙振民:其實,我認為行業內部鼓勵醫生流動還是重要的。醫療整形市場的發展,對醫生需求很大,現在還沒有這麼多的醫生,不流動更不行。行業流動 首先方便了病人,還可以帶動基層的發展,把技術和管理理念引入基層。但是醫生不能做完手術馬上就走,要防止病人遇到術後的危險。這要從機制上做保障。

  新京報:可是衛生部是有試點限制的,比如只能在省內多點執業,地點不超過三家,要在衛生部門註冊等。

  趙振民:可以明確,“走穴”一定是違反規定的。

  新京報:既然違反規定,還是有不少醫生“走穴”?沒有辦法杜絕嗎?

  趙振民:就像法律,總是有人犯法。我還是覺得應該允許和鼓勵醫生多為社會做貢獻,但是要力所能及。

  新京報:既然你認為不需要杜絕,那在監管上,你有什麼建議?

  趙振民:手術還是需要一個團隊,之間互相彌補。另外,醫院要知道,被邀請的醫生是不是有這個資質。這就要有一個信息庫,被邀請的人可以看到,單位可以看到,可以查詢各個醫療機構的信息。

  關於諮詢師

  “有諮詢師誇大效果回避風險”

  新京報:在整形機構的操作模式上,諮詢師接待顧客,回答詢問,代替了醫生的門診職能,醫生在後面直接做手術。現在醫療美容機構都是這樣的嗎?

  趙振民:諮詢師可以為大家提供方便,但是諮詢師不能替代醫生的門診職能。我們已經聯合衛生部人才中心和人社部,要對諮詢師進行資格認證。

  新京報:要對諮詢師進行什麼樣的認證?

  趙振民:現在有的諮詢師誇大美容效果,我們認為諮詢師要有準入資質,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要有規定。明確諮詢師是輔助人員,不能和醫生混淆。

  諮詢師要有醫學知識,法律、人文知識等,知識結構要合理,同時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和責任心。醫生會把風險説得很清楚,有時候病人就會害怕,可能就不做這個手術了,所以醫生要和病人直接交流。

  新京報:醫療美容機構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虛假廣告很多。

  趙振民:我們也在考慮,做廣告需要準入。要先來判定這個情況是不是真實,然後再去媒體做廣告。

  新京報:這個操作起來就不是行業協會能夠完成了。

  趙振民:協會要配合政府,我們會把目前收到的建議也考慮寫進標準的草稿中。比如準入方面,就不僅包括機構準入、設施準入、器械準入等量化信息,信息宣傳準入也要確立,比如做廣告,內容要審批,不審批不能做廣告。

  我們的目標是讓機構發展得很好,但是必須提供干預性的手段,一方面打擊一方面監管引導。

  關於機構監管

  “生活美容機構違法做醫療整形”

  新京報:北京有多少家美容整形機構?

  趙振民:北京註冊的有190多家,現在可能更多一些。

  新京報:可是有時候在一條路上,就能看到十幾家號稱能做醫療整形的機構。

  趙振民:有這樣的問題,尤其是有些生活美容機構,本身沒有審批項目,但是在悄悄做醫療整形,這是違法的。

  新京報: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的區別是什麼?

  趙振民:醫療整形美容是要通過藥物、手術、器械或者其他侵入性、創傷性的醫療整形行為,要進行再造或者重塑。生活美容是不能有傷害性和侵入性的,不能用藥、用器械。

  它們的審批也是不一樣的,生活美容人員的執業鑒定是人社局管理,醫療美容是要衛生局管理。

  關於制度建設

  “服務質量考慮增加量化標準”

  新京報:衛生部是在委託協會做兩個規定?

  趙振民:對。一是醫政司委託協會修訂《醫療美容機構準入標準》,醫管司委託我們制定《醫療整形美容連鎖管理辦法》。

  新京報:現在制定的情況怎麼樣?

  趙振民:我們也在組織各方力量,制定一套完整準確可行的評價辦法,這包括對機構的人員、技術、信息宣傳的評價辦法,現在正在制定指標。

  新京報:具體的內容可以透露嗎?

  趙振民:《醫療美容機構準入標準》剛開始討論,《醫療整形美容連鎖管理辦法》也只是有了一個框架。

  但是,比如有了指標之後,我們可能就要定期對醫療美容服務機構服務質量進行評價和考核,通過網站和媒體公佈信息,就能接受公眾監督,讓社會都來 關注這個行業。同時,配合主管部門揭露和曝光違法宣傳虛假廣告和生活美容機構做醫療服務項目的違法行為。考核的結果也會交給衛生部,進行參考。

  新京報:比如怎麼加強對連鎖機構進行管理?

  趙振民:核心思路就是要結合準入標準,同時增加服務質量方面量化的指標。過去,對醫療整形機構準入都是硬體的指標,現在可能要加入服務管理等內容,定期進行考核監管,這樣也能促進機構的整改提高。

  新京報:會在什麼時候推出?

  趙振民:沒有定具體的時間表。但是做完了會上報衛生部,然後選擇試點地區。

  ■ 內幕

  網帖曝

  整形美容亂象

  王貝在武漢整形死亡事件和北京整形死亡事件發生後,11月29日,一名自稱北京知名整形大夫的人在網絡寫文自曝整容界潛規則,列舉了整形美容界存在的一些嚴重問題。“中國整容界魚龍混雜,沒資格的整容醫院也能取得許可證,在人臉上開刀。”

  針對此名網友曝光的內容,昨日,北京伊美爾醫療美容醫院連鎖管理公司副總經理王為表示,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整形美容機構的整體情況要好很多,而在很多中小城市,局面則比較混亂,“出了這些事,希望能整頓和促進中國整形美容界的良性發展。”

  【問題一】

  硬體不過關,急救設備不全

  很多整形機構的硬體設施不過關,急救設備不全。近期兩起導致死亡的醫療事故基本上都是由於患者術後的呼吸出了問題,機構自身急救設備不全,轉院搶救不及時造成的死亡。

  不過,王為認為問題主要出在醫療人員的水平上,中國整形美容近幾年才發展起來,整形美容醫療機構的醫療團隊水平差別都很大。要對醫療從業人員實行統一標準的準入制,執行全國統一的標準目前很難實現。

  【問題二】

  使用劣質假冒器材填充材料

  由於利益的驅動,很多不法機構大量使用劣質或假冒的器材、填充材料。

  王為表示,目前市場上確實存在這種問題,一些整形美容機構通過非法渠道購進偽劣産品,跟某些醫生、機構建立特殊的聯絡,利用信息不對稱,給消費者使用假冒偽劣産品。

  【問題三】

  醫生走穴,無資格人員操刀

  很多醫生、甚至是沒有行醫資格的人員紛紛進入整形美容業。醫生和明星一樣四處走穴,不管手術自己有沒有把握做,自己有沒有資格做,只要給夠錢,就可以動刀。

  醫生“走穴”問題,王為認為,應該鼓勵和推動醫生多點執業,國外也同樣在推行。但目前受到一些大醫院不願意本院醫生多點執業的影響,醫生多點執業的推行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問題四】

  價格欺詐和過度開發

  醫療美容項目的定價並沒有明確規定的限制,各機構之間,各醫生之間的價格差距非常大,很多機構的諮詢師根據客人的消費能力隨機定價。本報記者 王卡拉

  我還是認為應該尊重每個生命,金錢並不能完全代替處罰和監管,法制社會一定要講法律。

  行業內部鼓勵醫生流動還是重要的。但是醫生不能做完手術馬上就走,要防止病人遇到術後的危險。

  諮詢師可以為大家提供方便,但是諮詢師不能替代醫生的門診職能。

  準入方面,不僅包括機構準入、設施準入、器械準入等量化信息,信息宣傳準入也要確立,比如做廣告,內容要審批,不審批不能做廣告。

  我們的目標是讓機構發展得很好,但是必須提供干預性的手段,一方面打擊一方面監管引導。

  記者 吳鵬 王卡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