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鋁企痛失美國市場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2日 09: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三個月過後,美國對中國鋁企的“雙反”威力如何?佛山鋁企給出答案。

  佛山外經貿局與佛山海關聯合發佈的第15期《佛山市進出口公平貿易簡報》顯示,自8月底美國“雙反”初裁後,佛山鋁企對美8-10月的出口量分別為3117噸、1203噸、1150噸,10月份較之8月份出口已銳減2/3。

  “這個數字還會逐月遞減,一直到零。”12月1日,興發鋁業出口部負責人丁丹表示,8-10月的出口僅是受到反補貼初裁的影響,如若再加上10月底的反傾銷初裁,兩者稅率合加,“出口就意味著虧損”。

  10月28日,美國商務部發佈公告,對中國鋁型材做出反傾銷初裁,所有涉案企業均被裁定59.31%反傾銷稅。而此前8月31日公佈的本案反補貼初裁結果,僅認定兩家應訴企業反補貼關稅為6.18%和10.37%,其他企業均高達137.65%。

  “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華昌鋁業出口部經理賀檢對此十分憂慮,依照目前形勢,中國鋁企若想出口美國,需要接受兩重稅率的疊加。除掉廣亞鋁業和新中亞鋁業外,所有中國鋁企都必須要接受196.96%的稅率;縱使待遇最好的廣亞鋁業,也需要接受至少65.49%的稅率,“如此高的稅率,誰還敢出口?”

  196.96%稅率重壓

  根據美方數據,2007年至2009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鋁型材增長了90%,2009年的進口額約為5.14億美元,該年中國鋁企在美鋁型材市場的佔有率已達到20.1%。

  “不説137.65%的反補貼稅率,僅是59.31%的反傾銷稅率,就足以讓中國鋁企全面退出美國市場。”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鋁企高管向記者表示,中國輸美的鋁型材FOB價為3500-3800美元/噸,如果實行25%-30%左右的懲罰性關稅,已讓中國鋁企成本與美國同行打平,50%以上就是滅頂性稅率。

  據悉,此次調查是美國政府應美國鋁型材公平貿易委員會和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要求發起,調查涉及中國百餘家鋁企。

  美方于4月21日正式發起對中國鋁企的“雙反”調查,並於6月份對中國鋁企進行了反補貼調查答辯,但被抽中的三家企業忠旺、Miland Luck和帝科都沒有參與應訴。

  而後第二輪被抽中的佛山廣亞鋁業和肇慶新中亞鋁業,因為積極應訴,分別被處以6.18%和10.37%的最低反補貼稅率,其餘企業均為137.65%稅率。

  “到10月底反傾銷初裁一齣,大家都基本可以放棄美國市場了。”賀檢對記者透露,其所熟悉的許多國內同行都已停止向美國出口。

  196.96%合加稅率,縱使到了終裁,得到加權平均的最好結果,也沒有多少意義。

  11月佛山鋁企的出口數據還有待統計,但佛山外經貿局負責人坦言,按照59.31%的反傾銷稅繳納保證金,預計佛山對美國出口的鋁型材在高稅率的重壓下將繼續萎縮,被迫放棄美國市場。

  同樣的例子已有前鑒。2008年8月加拿大對華鋁型材立案雙反裁定後,2009年廣東鋁型材出口對加拿大數量暴跌64.6%。但當時加拿大對8家應訴中國鋁企最高處42.4%的稅率,其它鋁企最高稅率也就101%。

  轉變出口地

  據預計,美方“雙反”終裁將於明年1月底做出。

  “但終裁的結果不容樂觀。”賀檢分析,在此次對中國鋁企的“雙反”案中,美方申訴者請求對涉案産品徵收32.57%-33.32%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但最終結果卻是數倍於此,由是充分展現美方意圖。

  賀檢説,包括興發、華昌、豪美等有對美出口業務的鋁企雖然沒有被抽中,但基本都參與了應訴,但反傾銷和反補貼兩項初裁均沒有給予這些積極應訴企業任何優惠。“説明只要美國的失業率沒有降下來,美國經濟沒有充分復蘇,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還會佔據主導地位。”

  據記者了解,在做出反補貼初裁之後,美國或將於本週或下周對中國鋁型材實施更高的進口關稅。進口中國鋁型材的美國廠商就必須為評定的關稅,繳付現金形式的定金或債券。

  除了今次的美國,自2007年以來,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亞相繼啟動了對中國鋁企的“雙反”調查,除在南非獲勝外,其餘全都落敗。

  前述匿名鋁企高管表示,美國裁決對於全球具有示範效應,“下一步需要防止歐洲、南美等國家出於國內貿易保護主義需要,對中國鋁企採取相同的舉措”。

  “美國只佔我們出口的6%,澳大利亞也只佔8%左右,現在我們儘量往東南亞、智利、非洲等國家出口,緊跟國家與這些地區締結的自由貿易協定走,如此可以規避貿易保護主義風險。”丁丹説,中國鋁企近乎全一色民企,不存在補貼現象,“這一行就是靠加工鋁錠賺取加工費,利潤空間十分透明,就10-15%左右”。

  賀檢則認為,國內市場的復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出口空間的相對收窄,“今年國內市場相比去年有雙位數成長,相對減輕了‘雙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