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香河叫停“圈地”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2日 09: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11月18日,河北香河“現代産業園”,一陣鞭炮響後,隨著幾位香河縣委、縣政府官員的剪刀剪下紅絲綢,香河縣匠莊村81戶村民搬遷新民居工作啟動。

  聽到這個消息,鄰近的姬莊村民坐不住了,因為匠莊搬遷完成之後就要輪到姬莊。

  11月30日,本報記者從香河縣國土資源局了解到,受“環首都經濟圈”規劃編制工作和國土資源部的影響,香河縣暫停了類似新民居建設合作出讓土地的工作。但是,之前已經簽訂合作協議的項目,可以繼續。

  一切躁動始於11月初。

  11月7日,北京和河北聯手打造“首都經濟圈”的傳言被官方證實,包括香河在內的河北13個縣(市、區)有望實現與北京的同城化對接,相關區縣的房價即時逆勢躥高。

  而一些嗅覺敏感的開發商,則早已通過與地方政府簽訂“新民居建設”合作協議等方式在香河等縣區跑馬圈地。(相關報道詳見本報11月19日8版《香河圈地權屬謎團》)

  11月14日,在一片“圈地熱”聲音中,河北副省長趙勇宣佈暫停河北“首都經濟圈”13個區縣的項目和土地審批。

  村民“上樓”

  河北香河的匠莊、姬莊等村莊正是在“首都經濟圈”正式亮相前已經由北京一家開發商參與的新民居土地整治項目。開發商已經建好了新民居,這些村莊的農民將遷入新居,將宅基地、耕地等土地騰挪出來。

  目前,匠莊的村民已有一部分搬到了新民居建設項目的安置房中,其中包括姬莊村民老王的親戚。

  但是,老王告訴記者:“親戚嫌給的補償款少,一直沒去村裏簽字。後來村裏下了通知,不搬就停水停電。”老王擔憂匠莊的搬遷方式會複製到姬莊,“後來不管簽字同意搬遷的還是沒簽字的,都搬走了。”

  實際上,地方政府為了鼓勵村民早點搬遷,也出臺了一些鼓勵性政策:凡是提前搬遷的,可以優先選擇樓號,以優惠價格購買安置房。

  宅基地面積較大的村民在用宅基地置換的補償款購買安置房後,多多少少還可以剩下三四萬元節余。不過,按村民的説法,這也是他們“上樓”後最大的“收穫”了。

  2010年下半年,受全國物價上漲影響,香河地區的菜價也上漲了不少。原先靠自己種菜自給自足的“上樓”農民如今也要像城裏人一樣去市場買菜,家庭生活開支比之前幾乎翻了一番。

  根據記者的實地調查,香河當地的麵粉價格從去年的0.8-0.9元/斤漲到了1.5-1.6元/斤,大米價格從原來的每斤不到兩元漲到了2.5-3元/斤。而蔬菜價格最近更是漲得離譜。

  村民原來有耕地的時候,一個四五口之家每月頂多1000余元就可以滿足日常開支,而現在,每個月的生活開支已經接近2000元。此外,住進安置房後是否需要繳納物業、水、電、取暖各項費用也是村民們的一塊心病。

  其實,在村民們的眼裏,是否“上樓”不要緊,要緊的是今後生活怎樣保障。“上樓”的村民,在耕地被徵用後,除了每年每畝1000多元的補償,大多並無其他收入。

  老王最愁的是找工作,像老王這樣四五十歲左右的村民,面對記者都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年齡這麼大,種了半輩子莊稼,現在去找工作也沒人要”。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當地政府對於村民今後的生活也有所考慮。例如,將來準備建設的薰衣草觀光園,將招聘村民做園工;在安置房中配建的商業面積,將由村委會持有,經營收入歸村民。

  不過,上述兩條就業安置措施目前也存在一定疑問:農場還沒有建設起來,即便是建設起來了,能安置的村民工作崗位數量也有限;安置房中配建的商業面積,由於位置偏遠,租金不會太高,落實到每個村民的年度分成也是杯水車薪。

  最讓農民和政府期待的是,匠莊騰挪出來的土地除了做一部分房地産開發以外,還將開發現代産業園,引入的工業、製造業項目將可以安排農民就業。

  不過,老王告訴記者:“前些年村裏登記過25歲到35歲的人,説是要給安排工作,但是到現在都沒動靜。”

  據當地媒體報道,香河當地159個村街將變成20個新民居組團。截至目前,香河縣300個村街已有292個確定開發主體,34個村街回遷樓在建,3個村街已完成回遷,明年春節前全縣還將有9個村街陸續實現搬遷。

  徵地疑問

  除了生活保障問題,另一個讓村民疑惑的是,當地政府徵地的程序。

  老王向記者透露,三年前,當地政府告訴村民,説是要進行土地流轉,流轉時間是根據耕地承包年限算的,就是用30年的承包年限減去已經承包的時間,每畝地每年給予1100元的補償,補償標準可按年小幅上浮。

  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律的規定,農民雖然耕種農地的承包權是30年,是否結束農民承包土地的權利,需要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同意。

  “當時有的村民並不同意,但是也沒有辦法,很快地裏的莊稼就被鏟車鏟得乾乾淨淨。”老王説,這個過程中,當地政府並沒有與村民簽訂正式協議或者合同。

  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年,姬莊被徵用的耕地一直閒置沒有進行整理開發。

  記者曾聯絡採訪當地的“新民居建設辦公室”,但是這個辦公室一般很少有人上班。記者聯絡當地鎮政府和縣政府,也都沒有得到回應。

  據一位當地熟悉情況人士説,這樣的項目都是有市裏或省裏文件就啟動的,不一定是獲得了國土資源部的認可。

  老王告訴記者,開發匠莊和姬莊土地的是河北建設集團與北京一家房地産公司。

  記者詢問當地一在建建築工地時,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在建工地是河北建築集團的項目,地塊已經被河北建設買斷,進行房地産開發,總面積有七八千畝。其中包括匠莊和姬莊所有的耕地,每個村的耕地大約都有2000畝。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鄒曉雲告訴記者:“正常的土地徵用出讓模式是政府根據當地的補償標準給以農民一次性補償,來徵用農民的耕地。然後政府再以招拍挂的形式將土地出讓給房地産開發商。”

  這種以逐年給予村民補償的形式獲得的土地,規避了一次性支付農民補償的高額費用,更重要的是沒有走徵地手續,不佔用當地的建設用地指標。

  根據2005年的《河北土地管理條例》,土地補償費的標準是按照徵用耕地年産值的4-6倍計算。

  如果是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用地單位除支付土地補償費外,還應支付安置補助費。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每畝年産值的2-3倍。

  鄒曉雲表示,只有臨時佔地才可以按佔用年限給予補償。就是説如果是臨時佔用農民耕地,就按該地年産值給予補償,影響一季補償一季,影響一年補償一年。並且在佔用期滿後,由用地單位負責恢復耕種條件,或按所需工作量支付整治費。

  而在姬莊、匠莊這些村莊的土地上,將建設的都是産業園、房地産項目,顯然不是臨時佔地的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11月18日,河北省委副書記、省長陳全國帶隊赴京“拜訪”國土資源部。根據國土資源部網站披露的消息:省部雙方就土地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統籌工作進行了溝通。

  此後,陳全國先後在石家莊、香河等地進行調研新民居建設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工作。在調研中,陳全國強調“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新民居建設,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嚴格規範執行土地增減挂鉤、佔補平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