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製造"外賤內貴背後的灰色成本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1日 15: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ipad過關徵收千元關稅事件,喧鬧後帶出一個全新的話題:為什麼國內的ipad要比不少國家和地區貴?是什麼造就了在“世界工廠”買不到便宜的東西?是什麼驅使國內消費者捨近求遠去國外採購?這種“擴大外需”的行為是怎麼造成的,是否合理,又有著怎樣的經濟學動力?要知道,不少ipad原本就是在國內生産的,深圳富士康就是其全球重要生産基地之一。(《南方日報》11月30日)

  在提振內需大氣候下,國人卻前赴後繼地積極拉動外需,背後縱使原因眾多,但根本一點不容忽視,即這是消費者對價格比較後做出的理性選擇。或可斷定,在國際化征途上,如果“中國製造”商品外賤內貴局面不能扭轉,那麼這種“不遠萬里”的“採購式旅遊”現象就不可能消淡,拉動內需更是舉步維艱。

  導致“中國製造”外賤內貴的制度性成本自然不容忽視。中國出口商品的綜合退稅率,從當初的9.8%%提高到了現在的13.5%%,部分商品高達17%%;當進口産品進入流通環節後,增值部分則要收取17%%的增值稅。一方面給境外消費者以低稅率産品,另一方面卻對入境商品徵收高關稅,這必然導致同種商品價格外賤內貴。不過,學者聶輝華認為,僅僅因為這些,並不會導致同種商品出現如此巨大的價差,真正的原因則在於,“國內市場的不透明、不規範、不合理導致了高昂的交易費用和制度運行成本,從而侵蝕了國內産品的利潤空間,價格只能水漲船高了”。(《新快報》11月8日)

  對於顯見的制度性成本當然應引起重視,解決起來也有目標可循。然而,“不透明、不規範、不合理”現象的廣泛存在,既無法完全實現制度意義,達成調節效果,還會催生龐大的灰色市場。在《南方週末》創刊25週年慶祝活動上,萬科董事長王石説,一次企業家論壇上,他與一位嘉賓先後發言,“我講我不行賄,下面沒有掌聲;他講他行賄的時候,下面掌聲雷動。我坐在臺上多少有點尷尬。”王石的尷尬,充其量只是這個群體面臨現狀的真實折射。

  2009年8月,《中國富豪榜》製造者胡潤曾發佈《中國富豪特別報告》揭示,10年來登陸胡潤百富榜、財富令人艷羨的1330位中國富豪,有49位發生了各種變故,其中17人獲刑入獄,3人待宣判。曾有人就此戲稱,富豪榜成了“殺豬榜”。這些富豪尤其是那些躲在富豪背後的權力,到底對市場造成了多大的傷害,恐怕只能任人猜想。不變的是,這些灰色開支只會變本加厲地進入商品成本,進而進一步推高價格,轉嫁給消費者。

  一般情況下,我們渴望將“中國製造”外賤內貴現象看成一個單純的經濟學問題,這是因為,即便這類問題再複雜再棘手,至少可從經濟發達國家適當借鑒經驗,制訂措施的目標性更強,效果更可預見。“不透明、不規範、不合理”現象則不同,不僅無法體現制度初衷,反倒削弱制度管理效率,導致一種什麼措施都不管用的錯誤幻象。簡而言之,“中國製造”外賤內貴最令人無法容忍的,當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灰色成本。實際上,這也正是降低商品成本,提振內需的一大“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