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1日 09: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劉瓊崔丹
金飾業“潛規則”:
●成分摻假成廠商謀利重要手段
●層層分包導致生産環節缺乏監控
●檢測機構眾多,鑒定證書五花八門,誰費用便宜就用誰的
●售後服務不執行“三包”規定,維修容易退換艱難
“即使這些品牌珠寶店都有K金産品成分不足的問題,難道每買一件首飾都要拿去檢測?”
近日參加上海婚博會的張小姐在會場首飾櫃臺前徘徊困惑。11月份北京市工商局對24個企業56款珠寶首飾進行抽檢的結果公佈後,周生生(一千)(一千)、每克拉美、瑞景行、百利金等企業都上了問題産品黑名單。成分摻假讓金飾行業陷入“三聚氰胺”式恐慌。
成分摻假:行業潛規則?
自周生生18K金産品被曝出含金量不足問題後,深圳當地一家最大的黃金首飾加工製造商反而變得更忙了,“出現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貨品供應問題。”該公司一名高管稱。
周生生事件引發了許多金飾零售公司開始審視自己的供應環節,紛紛更換供貨商,由於深圳這家公司一向在業內信譽不錯,所以“他們都找我們來下單,我們産能這塊都忙不過來了”。
該高管認為周生生産品含金量不足主要是利潤驅動,他告訴記者:“除了成分不足,還有摻假,一摻假利潤就上去了。”業內前幾年有個含銥事件,銥是一種廉價金屬原料,一些加工商就通過在黃金裏摻銥獲取暴利。“一噸黃金裏摻一公斤銥就能賺30萬元,沒辦法,黃金太值錢了,300多元一克,一噸黃金就3個億,1公斤銥代替1公斤黃金可不就30萬元?”對此摻假,一般檢測很難檢得出來,一般都得破壞性檢測等非常專業的才能檢測出來。
“黃金價格是透明的,諸如周生生這種公司主要賺取的還是品牌溢價,比如靠更有吸引力的設計等,或通過鑲嵌珠寶等賺取更高利潤。”一位證券分析師認為。
與珠寶飾品相比,黃金飾品本身利潤並不高,“毛利才10%左右。”上述證券分析師告訴記者。
今年受國內CPI持續走高的影響,很多人轉向購買黃金飾品和金條,導致黃金飾品銷售壓力增大。今年以來,香港上市的金飾零售公司普遍股價下跌。
目前,周生生主要分三塊業務,包括珠寶零售、貴金屬批發和證券經紀業務,由於是多元化經營,財報上對於珠寶經營的詳細數據未公佈,珠寶零售基本上是黃金類産品、鑽石類産品和手錶類産品,各佔三分之一。此前,周生生曾表示,全數18K金産品佔集團銷售總額不足3%。
不過,上述證券分析師認為:“對周生生而言,要恢復此前品牌影響力將會用較長時間。貴金屬這個行業信譽第一,如質量出現問題,多小的問題都是大問題。”
産業鏈亂象:層層分包
一位在國家級檢測機構工作多年的相關人士稱,1997年國家制定了專門的檢測標準後,檢測中發現以次充好現象少了很多,而在此前如貴金屬行業用含金量95%的金代替含金量99%的金的現象很多,玉石、鑽石行業也有類似欺騙消費者行為,比如將B貨、C貨玉石通過人工加工、修復、上色,冒充天然A貨;以假亂真將人工鋯石冒充天然寶石,用劣質白銀替代白金等。
該人士告訴記者,現在批發市場上品牌銷售商進貨前送檢的貴金屬成分不足現象相對較少,但在零售市場消費者送檢的産品中,貴金屬成分不足、以次充好、以假亂真、虛報打折等很多見,特別是在廣東、福建等一些地方小的“打金店”前店後廠方式生産的金飾品往往有很多問題。
來自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數據也反映了珠寶行業的亂象。僅去年一年,首飾、工藝品行業共接到投訴4852件,其中質量問題2981件,佔到首飾工藝品行業總投訴數量的61.43%。
零售終端買到的不合格金飾,可能是廠家層層分包的結果。“訂單太多,但工人數量不足是現在很大的問題。”青島一家珠寶鑽石生産商告訴記者,珠寶鑽石的挑選、打磨等需要專業技術,培養一個熟練工人需要很長時間,這種枯燥工作對年輕人吸引力不大,跳槽的很多。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上海珠寶品牌商告訴記者,一般品牌生産商都有固定的工廠生産,但隨著銷量的增大,也可能外包給其他廠商和分銷商,雖然生産流程中有檢測程序,但簡單的內部檢測很難保證K金質量。
檢測五花八門:誰便宜用誰的
雖然周生生近日發表聲明稱,已對公司所有K金産品進行下架自檢,並已委託國家權威機構對全部K金産品進行檢測,每件K金産品都必須檢測合格後才能重新上市銷售,但昨天《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問及這是一時行為還是今後常態時,周生生集團董事兼副總經理周允成還是不置可否,“看將來消費者的需求而定。”
現在國內鑽石産品幾乎每件都要送檢評級,但貴金屬首飾品的成分、質量等主要靠品牌廠商自檢,或者自主、自願地部分送檢,國家監管部門則是定期抽查。大多數18K金或千足金首飾的質量和成分完全靠品牌和廠商的自律。
“現在黃金珠寶的證書太多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黃金珠寶市場上各種鑒定證書五花八門。對珠寶證書的權威性,眾多商家口徑不一,各執一詞。
中華工商聯珠寶業商會副會長、商會珠寶檢測研究中心主任董振信告訴記者,目前中國的檢測機構有幾百家,國家級別的有十幾家,其餘大多數是省市級別的檢測機構。
一位檢測機構相關人士透露,有些不是國家級的檢測機構也號稱是“國家級”的,比如在廣州一家名叫“中檢質技金銀珠寶質量檢驗中心”的機構,用低價爭取客戶,有時一個檢測只要幾十元。
這也迎合了部分商家的心理。上述業內人士説,有些商家花錢買證書檢測根本不管什麼權威性,誰家鑒定費便宜就用誰的。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孫鳳民昨日在2010年中國鑽石論壇上表示,鑽石的檢測證書是消費者購買的信心保障,但現在國內外各級檢測機構很多,有些國外的檢測證書在執行標準等方面標準不一,造成了同一批鑽石,證書顯示的級別有很大差距。
除標準不一外,有個別不法銷售商還利用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串通國外檢測機構忽悠消費者,孫鳳民説,在今年國家工商總局的多次檢測中,國外檢測機構檢驗的不合格情況佔很大比例。
售後無“三包”:退換艱難
對近期北京市工商局抽檢中“每克拉美”銷售的部分首飾金含量不足、鑽石凈度不合格、材質標稱不屬實等問題,“每克拉美”聲明稱,顧客購買的珠寶、黃金飾品,需經過國家珠寶玉石質檢中心檢測,確定為不合格産品的,商場才退貨、換貨及賠償。
周生生後來在一定壓力下表示消費者憑《貨品保證單》連同貨品可退貨前也稱,專櫃要退貨必須有國家承認的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證明。
很多消費者覺得此舉顯然不夠誠懇,在對所購首飾真假産生疑問時,高額鑒定費為什麼只能自己出呢?如一件500元的手鏈,鑒定費就要100元,消費者還有多少求償積極性?
廣州一位消費者還提到,有的專櫃金銀飾品一經售出就不退貨,就算出現問題也只能維修,這幾乎成為了珠寶行業“潛規則”。對此,恒信鑽石董事長李厚霖向記者坦言,珠寶鑽石行業各個品牌大都是依據自己的內部規定做售後服務,沒有統一標準。
目前珠寶行業沒有專門的“三包”法規,如玉石、K金、千足金等只存在真假問題,而不屬於“三包”産品範圍。如珠寶飾品的工藝或質量方面存在問題,消費者可要求商家加工維修。但如果需要退換,則須雙方協商解決。
業內人士説:“目前國家只有貴金屬含量和鑽石標準,首飾鑒定只是對鑽石成分、貴金屬含量和等級等進行鑒定。對於項鏈能承受的拉力、焊點牢固程度等,目前沒有明確工藝質量標準,也沒有明確行業標準。凡是由以上原因造成的斷裂,一般不認定屬質量問題。只有斷口處有明確的金屬缺欠、金屬雜質或砂眼,才能被認定為質量問題。而前者是很多消費者在購買金飾産品中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