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坎昆期待“妥協”中美交鋒將再次上演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1日 08: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坎昆明媚的陽光和迷人的加勒比海灘,並沒有給氣候談判帶來好運氣。

  當地時間11月29日上午10點,聯合國氣候談判第16次締約方大會(COP16)在墨西哥坎昆開幕。UNFCCC執行秘書克裏斯蒂安娜 菲格雷斯在開幕致辭中使用了4次“妥協”(compromise)一詞,來強調達成“平衡的一攬子”成果的必要條件。

  菲格雷斯説,在京都議定書和長期合作雙軌談判中,有一系列牽涉政治的議題,還沒有從相互的妥協意願中得到破解。“我急待你們來解決”,“一條佈滿破洞的毯子是無用的,而這些破洞只有靠‘妥協’來填滿。”

  而一個小時前,歐盟負責氣候行動的委員康妮 赫澤高在布魯塞爾警告説,如果坎昆不能達成“平衡的一攬子”成果,則“一些締約方有可能對聯合國談判進程失去耐心,轉而考慮其他選擇”。

  與此同時,美國和歐盟在當天皆高調宣稱,希望將《哥本哈根協議》升級進入締約方大會決定,或是作為談判基礎,而這為發展中國家所不能接受。

  哥本哈根會議至今,聯合國多邊氣候談判正在遭遇最嚴峻的生存考驗。而從哥本哈根開始成為焦點的中美交鋒,也將在坎昆再次成為重頭戲。觀察人士稱,美方可能仍將抓住減排透明度問題糾纏,試圖要求中國將所有國內減排行動都執行“三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實)核查。這與中方一貫主張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承擔減排義務上必須遵循的“相同而又有區別”的原則相悖。

  30頁主席建議

  締約方對坎昆會議預期的普遍調低,致使談判並未有效展開。雙軌制談判的工作組之一、《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組(AWG-KP)仍舊止步不前。

  而另一工作組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AWG-LCA)卻又多了一份30頁“妥協”版本的主席建議,名為《可能的成果要素》。此文本在開幕第一天即公開給予討論。建議由此工作組主席撰寫。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能源與氣候項目經理楊愛倫對本報説,此主席建議的性質與哥本哈根會議時的“丹麥文本”不同,並非“空降案文”。中國在坎昆會議前的11月23日已表態説,反對以任何未經締約方充分討論和認可的“空降案文”作為談判基礎。

  但在29日下午的LCA工作組會議上,多方表示不接受這一主席建議。楊愛倫説,這並不完全代表締約方反對這份文本,現在反對的原因是各方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度,用意是讓自己有更多談判空間和靈活度。

  此主席建議並未列明全球長期減排目標和發達國家減排比例等關鍵議題,而説明了對資金支持的要求:新的、額外的、充足的和可預期的。溫控目標模糊了1.5度和2度的分歧,只簡單説將目標定位在“遠低於2度”。

  在此建議中,主席希望協調各方立場,需明確對發達國家減排的“三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實)核查,以及對其資金、技術支持也要進行“三可”。針對發達國家所提出的發展中國家的減排透明度問題,案文沒有將分歧議題“國際磋商和分析”(ICA)機制寫入。

  在對減排的資金支持方面,該建議重申了需開啟一個針對3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和1000億長期支持資金的運作機制,但在如何管理資金問題上列出選擇。

  選擇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下建立一個基金,或是建立一個新的基金;在《公約》資金機制下進行管理,或者建立一個新的管理委員會。

  該主席建議還提出,新基金應該在一個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間人數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管理委員會。對此,楊愛倫分析説,由於發展中國家數要比發達國家約多出一倍,這意味著只能有一人代表兩個發展中國家,這也會造成分歧。

  中美妥協的可能性

  大會第一天,中國代表團未召開新聞發佈會,美國、歐盟的代表團都在下午亮相。從哥本哈根開始成為焦點的中美交鋒,在10月的天津會議上已愈趨激烈;美方抓住減排透明度問題糾纏,試圖要求中國將所有國內減排行動都執行“三可”核查。

  楊愛倫説,如果美方的目標達成,則中美將在事實上執行相同的減排透明度,這將抹平“相同而又有區別”的原則,這也是中方不希望看到的。

  美國氣候變化副特使喬納森 柏辛29日下午的表態卻顯示出相互理解的意味:中美關係是極其重要的。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兩國都有很多的資源和能力,以及複雜的國情。

  “我們過去幾個月就分歧點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努力解決。這也是我們取得的進展。”柏辛説,“我們將進行嚴肅的討論來找到共同立場,來達成共識,我認為這很有可能實現。”

  但是一位NGO人士對本報説,美國勢必在坎昆會議上再次對中國發難,並用提供資金支持為交換條件,繼續迫使中國進一步開放減排透明度。

  “美國的這個算盤很可能要落空。因為他們希望聯合急需資金支持的非洲國家來對中國施壓,但這種交換條件已經受到非洲國家和NGO的反對,轉而批評美國的國內減排行動缺乏透明度。”這位NGO人士説。

  中國的妥協計劃目前亦未可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11月23日表態説,各國應該“求大同存小異”,大家在一個總體目標之下,都應該做出相互的妥協。最後的結果,“應該是一個大家都不滿意,但是都能接受的結果”。

  NGO已經為中國在坎昆的“妥協”設計方案。國際環保組織WWF在其最新發佈的一份報告中建議説,中國在坎昆應該重申40%-45%的碳強度目標,並且在國內嘗試更高的50%目標。

  WWF説,除了接受國際資金和技術支持的國內減排行動(NAMAs)需要經過國際MRV之外,對於自主的NAMAs也要在最大限度上接受MRV。

  NGO聯合組織CAN11月29日也説,中國應該在國際談判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而不是僅僅不停地對外界的指責加以駁斥。

  “中國應該就ICA問題提出自己的方案,同時應該要求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對其自身國內減排行動承諾適當的MRV。”CAN説。

  坎昆的“妥協”

  坎昆註定無法承擔更多。UNFCCC執行秘書克裏斯蒂安娜 菲格雷斯29日説,坎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坎昆需要讓解決問題的雄心活著。一位NGO人士解釋説,就是要保住聯合國氣候談判的多邊機制不至於崩潰。

  擺在締約方面前的局面已然很糟:雙軌談判遠不盡如人意,美國氣候立法失敗導致其在國際談判中毫無關鍵作為,歐盟也忙於處理內部經濟事務而不再充當領導者,現有減排承諾和實際需要的差距巨大,實現溫控目標2度的時間窗口也正在關閉。

  綠色和平(美國)法律事務總監凱爾 艾什對本報説,由於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控制眾議院,美國的氣候立法將在至少兩年內沉寂。“原先眾議院通過的氣候法案,也隨著中期選舉而壽終正寢。”

  甚至,坎昆會議在最後時刻還邀請了包括印度總理辛格在內出席領導人峰會,但是到者寥寥,辛格也因忙於印歐峰會難以脫身。

  環境政策智庫美國WRI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詹妮弗 摩根對本報分析説,坎昆會議的決定應該在建立技術轉移機制、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框架、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機制和創立一個資金機制上有所突破。

  而諸如發達國家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法律約束性和減排透明度等關鍵議題則幾乎無人期待會在坎昆得到結果。

  楊愛倫認為,現在《京都議定書》法律約束性的問題可能有三種選項。一種是尋求法律約束性的手段,而不是協議。

  第二是對法律約束性的生效時間做出模糊化處理,同時也無法將所有發達國家囊括進入。目前,日本和加拿大已明確表態,將退出《京都議定書》;俄羅斯也稱要在滿足一定條件的前提下才會考慮繼續保留。

  第三種情況是發展中國家最不希望看到的所謂“京都+”模式,即將所有締約方,包括發展中國家都納入《京都議定書》的法律約束性中。

  當將近200個《公約》締約方重新開啟年底兩周的氣候談判,以及包括來自NGO、商業團體、研究機構等在內共約1.5萬人聚集在坎昆時,約兩個月前定下的調子──“平衡的一攬子”成果變得萬眾期待。

  前來參會的丹麥氣候與能源部長菲瑞斯29日説,當大會12月13日結束時,很多國家將進入聖誕假期,“我們不希望到時聖誕樹上空空如也,沒挂一件禮物吧”。

  “我對坎昆的前景持一個審慎的態度。相比哥本哈根會議,坎昆會議可能會更艱難。它或許只能達成一些很有限的成果。”墨西哥前總統埃內斯托 塞迪略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