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康巴什:“鬼城”又拆遷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30日 08: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拆遷公告在哪呢?”鄂爾多斯張家灣康巴什移民新村村民馬月娥,舉著一份國務院文件,硬生生地攔在了要實施拆遷的工程車之前。

  曾被美國《時代》雜誌報道並稱之為“鬼城”的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城,儼然已經成為中國房地産泡沫的最典型案例。然而,就在近期,康巴什新城的第二輪拆遷又全面展開,一些在第一輪拆遷中被遷移、僅僅在新居住地生活了5年多的當地村民,又要迎來無可逃避的大拆遷。

  “第一次搬遷是為了建康巴什新區,這一次是為什麼?”11月15日,康巴什村移民白文義對本報記者忿忿地説,“這次至少要見到政府的紅頭文件,不能稀裏糊塗地搬遷了。”2004年後,白文義和1300多戶移民搬到這裡,現在又要第二次搬遷。

  幾年之間,康巴什移民面臨將經歷兩次搬遷,從牧民到農民,再到尚未定論的市民,這一切來得太迅速。一座在沒有任何基礎設施的草原上建起的新城──康巴什新區──將這些原來的居民裹挾著進入了城市化軌道。因徵地、拆遷帶來的移民補償安置紛爭,卻從未止息。

  二次拆遷

  2009年底,康巴什當地政府通過移民村村委會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宣佈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2004年底才陸續新建起來的移民村,將再次搬遷,之前分給移民們的土地,將再次徵用。雖然村民們至今也沒有見到明確的紅頭文件和正式通告,但這個消息已經被確認,移民區所屬的哈巴格希街道辦事處,已經派出了官員分頭做村民的安撫工作。

  記者拿到的一份《康巴什新區寨子塔村移民區土地徵拆補償安置實施方案》顯示,移民們的二次搬遷,將面臨質的變化,土地要全被徵用,徵用的補償標準,是每畝兩萬元,共涉及土地3000多畝。而這些耕地,早已被劃入了基本農田的範圍。

  第一次搬遷後補償給移民們賴以生存的兩畝土地,要悉數再次徵用。村民白文義説,經過一次搬遷後,僅剩的每人兩畝土地,儘管乾旱缺水,卻是賴以生存的最後一塊屏障,如果再次徵用,那移民今後的生活怎麼維持。

  不僅如此,建成不過6年的移民村,一排排整齊劃一的住房,也將被統一拆掉。這裡的村民們將再一次被統籌搬遷到康巴什新建的小區內。住到至今人煙稀少、生活不便的新區裏,不僅上學和醫療非常不便,就業也將是最大的難題。但在這份補償安置方案中,並沒有明確給出解決方案。

  如今,整個康巴什移民,只有十多戶移民簽訂了二次搬遷的協議。但是每一份拆遷協議,都在村民簽字後立即被收回,而村民領到手的,則是一致的領款證明。

  這樣,在空曠的康巴什新區,或許在不久之後,迎來這批身份特殊的居民。也就是説,無論是否情願,他們將上樓。而從這份方案的社保政策上看,移民們雖然進入城市,但身份仍將是農民。

  令康巴什移民們甚為糾結的是,一次搬遷的遺留問題,集體商業用地和蔬菜大棚,直到今天仍在懸置狀態,何時政府能夠實現第一次搬遷時尚未兌現的承諾,成為村民們同意第二次拆遷的前提。

  因為,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相信,第一次搬遷的承諾沒有到位的情況下,第二次搬遷的補償不會成為空話。

  “二次搬遷的這個補償安置實施方案,如果真的實施,就是政府的極不負責任。”白文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這個補償標準,二次徵地和拆遷後,他們家將獲得共計50多萬的補償款。儘管安置移民的新建小區價格比市場價便宜,但這些補償款在購買康巴什新區的房子後,就所剩無幾。

  今年6月份,為了搞清楚康巴什新區二次徵地的規模和用途,移民代表還特地到了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申請此次徵地的信息公開。當時,該廳工作人員承諾會在15日內向他們公開此項信息,不過,至今,移民們仍未收到答覆。

  艱難生存

  用銅近五百噸的群雕、設計精美的圖書館、大劇院、博物館、新聞中心,氣勢恢宏的現代化建築,爭相比拼著矗立在康巴什新區空曠的成吉思汗廣場周圍。

  時光倒退10年,這塊地是康巴什村和寨子塔村的房屋、耕地和牧場,農牧民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在2000年前後,隨著豐富的煤炭和天然氣資源被陸續發現並開採,這片不被注視的土地,一夜之間成為開發熱土。

  一塊方圓32平方公里、擁有5萬餘畝草原的土地,被確立為新的城市所在。為了給康巴什新區騰出空間,原來的康巴什村和寨子塔村的土地,陸續被鄂爾多斯市徵用。兩個村的1300名農牧民,搬遷出了這塊土地,他們的新家,是位於東勝區與康巴什新區中間位置的一塊荒地。

  從2004年,在政府劃定的移民區,兩個移民村的農牧民們,陸續新建起了三個移民小區,分別是康維小區、橋頭小區和張家灣。

  移民搬遷後,村民們面對的是生産方式的急劇變化。大面積的天然草場已成為過去,大多數牧民以精耕細作的水澆地為保障,溫室大棚種植農作物成為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按照當初第一次拆遷的方案,政府將為徵地農民提供每人2畝的水澆地、50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涼房和200平方米宅基地、240平方米養殖地和0.5畝大棚,同時為移民提供集體商業用地60畝。

  然而,這一攬子補償安置方案,逐步落實的速度,遠趕不上新城的建設速度。蔬菜大棚遲遲沒有動工,搬遷後的移民住宅直到2007年才動工新建,而集體商業用地,則在不斷修改的規劃中不斷地延宕時日……

  由第一次徵地帶來的多種矛盾,也在不斷的衝突中發酵。

  首先是過低的補償標準。在康巴什新區徵地的同時,鄂爾多斯市東勝鐵西新區也在大規模徵地。康巴什村和寨子塔村的村民們發現,兩個城區的補償標準有若天壤之別。

  記者看到的一份2003年5月康巴什新區徵用土地協議規定:對康巴什移民,天然草地補償標準為每畝250元,林地每畝500元。而幾乎同期的東勝鐵西區107號文件規定的補償標準是草地每畝1萬元,農耕地每畝2萬元,水澆地每畝2.5萬元。

  補償的懸殊引起了村民們普遍的反彈,村民們組織代表到有關部門上訪後得知,鄂爾多斯曾為此制定975號文件,康巴什新區的天然草地平均補償標準為每畝650元,林地補償標準為每畝1000元。

  而村民白文義告訴記者,實際補償給村民的卻是每畝草地250元、每畝林地500元。

  2004年5月1日,康巴什新區的施工現場受到了康巴什移民們的阻撓。村民們攔住施工機械,與施工人員産生對峙。這一次,以屈玉山為首的7位村民被行政拘留,並以“干擾公務”的名義被實施拘留。

  康巴什新區的擴展,仍在高速推進。村民們陸續被遷到歸屬哈巴格希街道辦事處的康維小區、橋頭小區和張家灣三個移民村。關於補償標準的爭議,暫時告一段落。

  2006年,康巴什新區動工新建人工湖,該工程佔用的土地為康巴什七隊的土地。當時,土地的徵用補償工作還沒有進行完畢,挖掘機便開進了地裏。此舉引起了康巴什七隊村民的強烈反彈,七隊隊長汪佔元和村民阻擋挖掘機施工,引發衝突,最後又有6位村民被實施拘留。

  此外,尖銳的用水矛盾,也使得拆遷村民們面臨嚴重的缺水危機。康巴什新區水利資源缺乏,而新區建設初具規模之後,移植了大量的綠化樹木,都需要大量的水澆灌。而另一方面,移民區的3000余畝水澆地,也正等著用水。

  2007年春夏,用於灌溉移民區水澆地的3台潛水泵,與鄂爾多斯匯通水務公司17台高揚程潛水泵,競相開始抽水,移民區的水泵明顯落入下風。在水庫裏的水被抽幹了,造成了當年村民種植的玉米大減産。

  2007年9月1日,五個隊的部分村民共計400多人,曾到鄂爾多斯市政府反映情況。其中楊永海、解來存、王貴、張存虎等人被以聚眾鬧事、非法集會、擾亂社會治安等名義實施了行政拘留。此事件從發生到最後平息,長達數月之久,曾引起當時的媒體廣泛關注。

  此後,缺水乾旱實際已經成為了常態。這幾年間,移民村飽受乾旱的困擾,分配的每人兩畝水澆地,實際上大多數時間處在無水灌溉的境況。大部分移民不得不在種植之外,到城市裏打工謀生。

  十年造城

  造城十年,在沒有任何基礎設施的茫茫草原上,一座新城已經蔚為大觀,鄂爾多斯先後投入4000多萬元向國際公開招標,謀求一個超前、有特色的新區規劃,最終確定了新加坡公司的方案──“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城市格局從中心向四週輻射,狀似一輪光芒四射的太陽,大規模的造城運動由此展開。

  2007年,就在原來的康巴什村和寨子塔村的土地附近,珠江國際城伴隨新政府大樓的落成基本竣工。那是一個“集教育、金融、醫療衛生、體育休閒為一體的歐洲風情社區”,分踞市政府大樓的西側和北側,米黃色的外觀尤為莊重大氣。大樓北側的45棟獨棟別墅恢宏大氣,隔著一個規劃中的公園與政府大樓相望。大樓的西側,兩個合計22萬平方米的別墅區、1000多棟藍色屋頂的聯體別墅已經落成。

  近5年來,鄂爾多斯市經濟以每年平均增長20%以上的速度增長,其用地指標早已透支,每年都用下一年的用地指標。因煤而富的鄂爾多斯,其人均GDP直逼香港,雄厚的財政實力,帶來極速的擴張夢想,這樣一座“空城”,其新開樓盤的房價已達6000元每平米。

  記者採訪鄂爾多斯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得知,目前康巴什新區存在的問題是,人氣不足,配套設施缺乏。新區目前與東勝之間只有一條公交線路,新區內出租車亦極其稀少。一方面為了解決用地的緊缺,一方面也可以彌補康巴什新區人氣不足的問題,對移民的二次搬遷,就有了實施的最佳動力。

  11月15日,康巴什移民郭宏偉,帶著記者在空曠的康巴什新區街道上參觀,這裡曾經是他們的牧場和耕地,十年之間,滄海桑田。他們住在這個空城裏,卻從原住民變為了陌生人,這是一次苦澀的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