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30日 08: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最近,《每日經濟新聞》的一篇報道引起廣泛關注。報道稱,山西晉城限電減排,當地居民遭遇長時間、高頻率的停電煎熬。根據當地的停電信息公告,11月份晉城市一共有14天安排了停電計劃,1天之內的停電時間最短6個小時,最長16個小時。限電給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極大不便,有些居民甚至不敢在家洗澡。記者在採訪中還遇到一場婚宴,因為停電,不得不用發電機,“‘嗡嗡嗡’的轟鳴聲給喜氣的婚宴增添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記者調查過程中,停電真相逐漸浮出水面。由於要完成“十一五”全省節能目標,山西2010年單位GDP能耗必須下降至少4.6%。今年8月底,山西省內包括太原、臨汾、陽泉、晉城等城市統一制定了“節能預警調控方案”,正式進入 “限電期”。據當地媒體報道,其一,直接讓電力公司關停火電機組,在總量上控制發電量的供應;其二,目前時間緊迫,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直接拉閘限電。
在這樣一套完整的強制性限電思路和措施下,當地居民遭遇長時間、高頻率的停電也就不難解釋了。國務院近日發佈的“國16條”中,明確要求“各地區要確保城鄉居民生活和企業正常生産的電力供應,不得隨意拉閘限電。”顯然,這樣的做法與之違背。為此,當地極力將居民停電和拉閘限電撇清關係,並於11月24日在其官方網站上以不署名的方式刊出一篇文章,稱停電與限電減排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因為 “正常的線路檢修”“變壓器燒燬後的管理維護”。文章還説,晉城主管部門和供電單位認真執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有意思的是,文章中説的“社會各界一致認可”“有目共睹”,與記者在現場的採訪並不一致。因為當地居民普遍反映最近停電“頻率高、面積大”。不知當地居民的呼聲,為何主管部門和供電單位充耳不聞?
更重要的是,根據當地公佈的停電公告,與往年相比,居民停電頻率高、時間長。對此,有關部門卻沒有給予合理解釋。倒是當地國土部門的人透露,“停電計劃多數集中在10~16個小時,這似乎已經不是普通的線路檢修了。”
不難看出,線路檢修不過是個幌子,一來用所謂的客觀原因應付居民的不滿,二來推脫違反上級規定的責任。
就在此事引發人們熱議、一些地方為完成節能任務損害居民權益時,《人民日報》11月26日刊發了題為《山西遭遇近年最嚴重電荒,電企因減排壓力被限産》的文章。文中,一位從事電力工作近30年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山西缺電的直接原因,不是缺煤,也不是發電機組裝機容量不夠,而是發電企業停機容量太大。對發電企業大量停機的原因,該業內人士直言不諱地説,完成節能減排目標的壓力,是主要原因之一。山西省電力公司也證實:“四季度以來,我省加大了節能減排工作力度,發電企業停機限産,發電機組非計劃強迫停運頻發。加之部分火電企業由於經營困難電煤中斷,也長期停機”。
《人民日報》的報道更完整了減排限電的鏈條:因節能減排,發電機組被強迫停運;電源沒有了,居民被限電就會是必然的結果。所以,節能壓力是主因,切斷電源是手段,居民停電是現象,線路檢修是藉口。
面對節能減排,個別地方政府的應對措施暴露了兩個明顯誤區:一是年底衝刺,用強迫發電機組停運、限制用電的等簡單行政手段實現節能目標,似乎沒有有計劃的整體方案(也許是執行不力);其二,國家實行節能減排政策的真正用意是淘汰落後産能、淘汰高耗能産能,其政策目標是通過硬指標促使經濟結構轉型。地方政府如果不在根子上下功夫,只是流於治標不治本,採取拖延戰術,將會壓縮掉我國經濟轉型的時間和空間,造成嚴重後果。
通過這一事件,我們看到個別地方重企業、輕民生的傾向。地方完不成節能目標的主要原因是工業耗能過多,也就是説責任在耗能企業,壓制能耗也應該由壓制耗能企業産能入手。但現實中,耗能企業超標的部分,往往要用居民用電指標來填補。這一過程中,耗能企業雖然會受到限制,卻能從居民用電中分得份額。這也是國務院三令五申,要求不得對居民隨意拉閘停電的原因。
總之,地方政府對節能降耗不僅需要長遠的計劃,更需要強有力的執行。實際操作,不應是先企業後民生,而應該是先民生後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