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湖北三聚氰胺玉米奶追蹤:原料控制進退失據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3日 07: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新華視點”記者 蘇曉洲

  連日來,有關襄樊追查“湖北遠山乳業有限公司”三聚氰胺嚴重超標玉米奶的事件,牽動著社會的敏感神經。但監管部門調查發現,這批“勾兌”了青海“東垣奶粉”的問題玉米奶産于湖南湘潭。

  監管部門説,“問題奶”歷經市場消化、退貨銷毀、緊急召回封存,依然藏身商店貨架的可能性很小。湖南省和湘潭市,也對湘潭“遠山乳業”和奶粉供應商採取了執法行動。這一表明三聚氰胺“陰魂不散”的事件,折射出“涉乳”飲料業在原料控制、合格證管理、品質檢驗等環節進退失據的尷尬困境。

  位於湖南省湘潭市城郊緊靠京珠高速公路的湘潭市遠山乳業有限公司風波驟起。21日夜,記者在這家原本主産花生奶等植物蛋白飲料的企業偌大的廠區看到,生産車間、原料倉庫等漆黑一片。廠裏留守人員説,工人們已經放假回家,而包括中層管理人員在內的一批企業負責人,如今都在湘潭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接受調查。截至11月21日,湘潭市和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檢驗結果顯示,“遠山乳業”使用的青海“東垣奶粉”三聚氰胺含量嚴重超標,達每公斤68毫克。但目前封存的6月1日、15日兩批乳酸玉米奶,尚未檢出三聚氰胺成分。考慮到“遠山乳業”同期還使用了部分鮮奶作為原料加工玉米奶,湘潭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22日決定將手中封存的所有玉米奶逐箱檢驗。

  國家懲辦三聚氰胺毒奶採取的可謂雷霆手段,但“問題乳品”為什麼就是“陰魂不散”?

  在一些生産、監管和流通領域專業人士看來,“問題玉米奶”事件看似偶然,但其中暴露出的,是我國“涉乳”食品業的多重困境。

  首先,原料控制進退失據。

  多年的經營實踐證明,中小奶製品企業自己建設奶源基地,存在散養奶牛難以控制乳品質量,旺季合同難以兌現,淡季牛奶容易出現滯銷,疫病控制等諸多問題,在沒有外部補貼的情況下稍不留神就會發生虧損。在此情況下,公司從養牛、原乳生産、奶製品飲料生産、植物蛋白飲料生産步步“轉型”,如今已經基本不生産含乳飲品。

  三聚氰胺事件之後,企業和個人都將奶粉採購目標轉向進口奶粉。中小企業沒有能力與上遊口岸批發商簽訂大訂單,只好將採購目標轉向國內。而國內原料奶粉供應同樣分出“三六九等”,中小企業訂貨量小、出價低、需求波動大,只能與低端奶粉生産企業打交道,在此過程中,質量安全風險發生的概率自然升高。

  其次是惡性競爭導致畸形成本控制。湘潭有關人士坦言,生産含乳飲品的中小企業一旦形成大批量,成本差距就會成千累萬。企業成本控制,自然錙銖必較,進而導致中小乳品企業質量風險高發。

  其三“索證”形同“風險博弈”。

  在湘潭“問題玉米奶”事件中,宇翔食品添加劑商行和遠山乳業,都信賴奶粉生産者提供的一紙“質監部門檢驗合格報告”。但據湘潭市和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查證,這一合格證涉嫌偽造。但原料批發和生産企業難辨真偽,以訛傳訛導致“問題奶粉”最終成了食品生産的原料。

  此外,“三聚氰胺”事件頻頻發生後,國家出臺政策要求乳製品生産企業必須配備三聚氰胺檢驗設備,配置專業檢驗人員。在湖南,有“涉乳”企業對增加40多萬元設備等投入望而卻步,希望能夠通過委託送檢來控制原料和産品質量。但現實中基層檢驗機構作為事業單位,擴大檢驗隊伍、提升檢驗水平、改善技術裝備,國家只投入少量資金,絕大多數要靠這些單位從檢驗收費中獲得的收益來加以解決。這些檢驗機構檢驗週期長,企業“等不起”;一些指標檢不出,送檢者交了錢、拿了檢驗報告,心中還是沒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