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評論:別讓通脹壓低幸福指數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5日 11: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特區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我在遙望,市場之上,有多少物價在自由地上漲。”昨日,在餐桌上談起天虹商場的大蒜曾經漲到18.8元一斤時,上五年級的兒子竟唱起這段歌來附和。當“蒜你狠”狠到比肉價貴,通脹成為連小學生都知道的話題,這或許意味著,在茶余飯後的交談裏,居民的幸福感正因為通脹上升而下降。

  俗話説,當家才知柴米貴。柴米貴了,拎菜籃一族卻是愁上眉頭,一些網友甚至開始在網上曬自己的恩格爾系數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食品開支佔個人消費支出比例越高,家庭的富裕程度就越低。據聯合國經合理事會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大於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於相對富裕,20%-30%為富裕,20%以下為極其富裕。

  按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的統計,目前我國的恩格爾系數在40%左右。截至去年底,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6.5%和41%,二者在1978年分別為57.5%和67.7%。從數據上看,32年的經濟騰飛讓多數國人進入小康甚至小富階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當下的貧富懸殊較大,按聯合國的標準,中國還有1.5億絕對貧困人口,生活處於溫飽階段。如果物價持續上漲,不排除一些家庭出現重新返貧的風險。

  最近幾個月,通脹有加速上升之勢。10月份CPI同比增速達4.4%,其中食品價格同比大漲10.1%。在CPI急漲之時,菜價可能逐周上漲,而工資卻難得逐月上調,這無疑産生收入追趕不上物價上漲的心理落差。

  再進一步分析,如果GDP增長主要不是來自於生産力和實際收入的提升,而是過度印鈔導致的貨幣幻覺,則幸福指數可能與GDP增速背道而馳。當“蒜你狠”漲價風刮至“蘋什麼”之時,去年花2元錢可買到4個蘋果,現在4元錢只能吃到兩個蘋果。在預期收入不變的背景下,GDP是漲了,生活質量卻跌了。

  一般來説,國民幸福程度不僅與預期收入增長的“錢袋子”大小相關,“每日體驗”的幸福程度更為重要。諸如社會保障、物價走勢、社交需求以及分配差異等,都可能導致國民心理失衡,從而降低整體幸福指數。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物價上漲是在向國民變相徵收“通脹稅”,在高通脹時代,其侵蝕的不僅是居民的錢袋子,還偷走了國民的幸福感。

  不過,幸福更多的是一種感覺。按照經濟學家薩謬爾森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慾望。幸福與效用即滿足程度成正比,卻與慾望成反比。如果説房價急速上漲引發賭徒的博傻心態,最終促使投機性繁榮,而消費品漲價則增加窮人的焦慮。

  在2005至2009年期間進行的蓋洛普幸福指數調查顯示,丹麥、芬蘭、挪威和瑞典在“全球最幸福的國家和地區”中佔前四位。這或許因為北歐四國的增長模式,是高稅收、高福利、高收入、高消費和低失業,國民生活相對安逸。相比之下,扮演全球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內地卻跌到125位。按照《小康》雜誌公佈的最新調查顯示,2009至2010年度中國幸福小康指數為79.5分。在不幸福的因素中,居民對當前的城市房價和物價水平的不滿意比重,分別高達71.2%和55.8%。

  將幸福感納入GDP統計,並非天方夜譚。法國總統薩科齊建議,“應當對國民經濟核算方式進行改革,將國民幸福感納入衡量經濟表現的指標。”此舉雖有轉移公眾對法國經濟增長乏力的抨擊之嫌,但是,卻增加了GDP統計中更加“以人為本”的一面。

  新近公佈的“十二五規劃”已提及“幸福”二字,提出要“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並要求“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隨著相關政策的落實,居民收入有望拉近與經濟發展和物價上漲增速的差距。在可預見的將來,在中國式包容性增長的道路上,國民更幸福,更有尊嚴、更詩意地棲居,並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