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福州政府主導"菜價保衛戰" 限價蔬菜是否合理?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5日 08: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針對近期全國蔬菜價格普遍上漲的情況,福州、昆明均出臺穩定菜價的措施。其中,福州在全國首發蔬菜限價令,對6大超市大宗蔬菜實行最高限價,哄抬價格最高罰款100萬元,而6家主要超市的80家門店已全部將菜價調至政府指導價之下,4種大路菜的降價幅度兩日間普遍達到15%-50%。昆明則出臺緊急通知,啟動蔬菜價格日報制……

  福州市政府主導的“菜價保衛戰”暫定為期兩個月,是中國第一個政府干預、控制菜價的城市,贏得了福州市民的肯定。

  從實施效果上看,6家主要超市的菜價調整到位,蔬菜批發市場大部分批發菜價回落但依然高於政府指導價,而農貿市場蔬菜價格依然堅挺,不少超市內還出現了“倒菜族”。

  支持

  矯枉別怕過正

  在物價暴漲的危急時刻,推出的“蔬菜限價令”好似久旱之甘雨,大顯釜底抽薪之功效。相對於查處散佈漲價信息、哄抬價格行為和發放物價補貼的調控措施,“限價令”更直截了當,也更一針見血。

  然而,關於“限價令”的討論早已甚囂塵上,“高屋建瓴”的誇誇其談隨處可見,貌似專業的學術觀點到處充斥,媒體策劃炒作緊隨其後,更多的是對於政府直接干預物價的質疑與擔憂。可現如今,蔬菜價格已經進入“元時代”,在近20種蔬菜中,至少1/3的蔬菜要價超過4元/斤,1元/斤以下的蔬菜幾乎絕跡。面對赤裸裸的高物價,一切“專業”説辭、學者論調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很明顯,需要民眾以降低生活標準來配合的調控措施難成氣候,畢竟以食為天的老百姓需要的只是一項能把物價降下來的調控措施。

  歸根結底,本次物價調控的壓力主要來自國內去年投放的天量信貸所造成的流動性過剩及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隨處亂竄的熱錢在樓市吃了閉門羹,轉戰食品、民用品市場,令老百姓苦不堪言。此時就急需像“蔬菜限價令”一樣的閥門,及時阻止熱錢的涌入,封殺投機者,維持物價的穩定。

  筆者以為,無論是之前的“限購令”,還是之後的物價補貼都有“矯枉過正恐懼症”的影子。與其縮手縮腳唯唯諾諾地步步為營,不如雷厲風行地幹一場,政府這雙“有形的手”更應該該出手就出手。實際上,“限價令”的可取之處正在於其“不顧一切,大刀闊斧”的一面,當物價成為發飆的猛獸,一切溫和的勸導都是枉然,此時需要的正是“矯枉”不怕“過正”的強制措施。張開埠

  建議

  罰款百萬要動真格

  今年以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等農産品漲價風波輪番上演,很大程度加重了一些工薪階層的弱勢心理。當一些公眾在綠化帶、陽臺、浴缸種菜蔚然成風時,不啻為對政府抑制通脹能力和手法的嚴峻拷問。福州市打響的“菜價保衛戰”,可謂保障民生的一場及時雨。其效果的立竿見影,也充分佐證了,解決當前“米袋子”和“菜籃子”的諸多危機,“看得見的手”還大有用武之地。尤其是在依法懲治遊資炒作問題上,最高罰款100萬元,不能只説不練。

  《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十四條明文規定,經營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該法第十八條也明確指出,“與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關係重大的極少數商品價格,政府在必要時可以實行政府指導價或者政府定價”……這些都是政府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法理依據。

  眾所週知,一些農産品漲價的最大利益獲得者,並非相關農民和終端經營者,而是一些惡意炒作、操縱市場價格的不法奸商。儘管決策層嚴懲奸商的決心很大,但一些基層在具體規範市場過程中,對於奸商的懲處力度,依然羸弱不堪。如不少城市都祭出了高額罰款手段,但是很多時候,僅僅只是一個概念,有關部門很少能找出相關的實體責任者。與農産品漲價鋪天蓋地的新聞相比,奸商被罰破産甚或被判刑的案例,在報端上難覓蹤影。這就很大程度降低了法律法規的剛性,一些遊資打一槍換一地方,也就順理成章了。叢曉波

  反對

  只治標不治本

  面對兇猛上漲的菜價,政府部門果斷出手,通過出臺限價令的方式,打響“菜價保衛戰”,或許能在短時間內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還沒到值得為之喝彩之時。

  事實上,日前東方早報就餐桌上常見的番茄做過一番調查,結果發現,一斤番茄的成本只有1毛錢,但是零售價卻高達4塊錢。為何會這麼貴?記者調查後發現,從種植到零售、批發、運輸等環節,都沒有賺到錢。究其原因,在於從包裝費、進場費、運輸費到小工的費用,都在漲。如今,政府部門動用行政命令限菜價,可是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各個環節都漲的現狀,限菜價能走多遠還是要打上個大大的問號!

  一時限菜價容易,但是要想限價政策能長久,還是得制訂長久的措施才行。面對居高不下的物價,深圳人已經到香港去買菜。香港的菜價為何便宜呢?原來,香港早在1946年就成立了蔬菜統營處,統一管理香港的蔬菜供應。特區政府同時規定蔬菜統營處為非盈利單位。市場管理僅收取交易額10%的服務費,還要將其中3.5%反饋給市場,每年的餘額為800萬-1800萬港元,這筆資金將回饋本地農業生産,以促進香港當地農業的發展(據《東方早報》)。顯然,這才是更值得政府部門借鑒與學習之處。

  啟動限價令只是救急之舉。要想菜價不再高漲,不妨多學學香港的經驗與做法,同時下大力氣減少蔬菜供應的中間環節。如此一來,才能治標又治本。楊菁

  觀察

  不能損害菜農利益

  物價上漲,老百姓受不了。面對菜價上漲,部分居民無奈之下利用陽臺、屋頂種菜。從這個意義上説,“蔬菜限價令”有著積極的現實功效,菜價應聲而降,這場“菜價保衛戰”自然讓老百姓拍手稱快。不過,卻得不到網友的支持。

  “蔬菜限價令”存在著極大的缺陷:其一,會傷害了菜農的利益。菜價其實是種菜的終端。當種菜的成本提高了,比如人工費、化肥、農藥、水電費都會上漲,菜價當然也要漲,漲價才會抵消漲起來的成本,一味地要求菜價不能上漲,勢必損害菜農的利益,也由此消減菜農種菜的積極性,更加導致市場供應的緊張。損菜農利益而保市民,顯然是治標不治本,也是一種行政傷害;其二,一味地限制菜價,是欺軟怕硬。菜價上漲,限制菜價,為何房價上漲,就不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限制?現在物價上漲的很多,為何只限制蔬菜?恐怕是看菜農好欺負。

  一味地壓低菜價,菜農的利益誰來保障呢?在我看來,菜價不能無限度地上漲,政府應該有所作為,但不是頒布“蔬菜限價令”,限價了之,這恐怕是另類懶政做法。最應該做的是,減少種菜成本。

  誠然,福建也努力降低種菜成本。比如,在降低批發環節運營成本方面,按照福州政府的要求,各蔬菜批發市場將採取措施降低商戶經營成本,當蔬菜混合平均價高於3元/公斤時,市場免收5%管理費。但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首先,減少蔬菜在運輸、銷售的費用;為菜農建“綠色通道”,一路免費;其次,嚴格監管,杜絕壟斷和炒作。把遊資炒菜價完全剔除出來。

  菜價上漲是整個物價上漲的縮影,只拿菜價做文章,固然能夠贏得老百姓的一時讚譽,卻顯然不是長久之計。郭文斌

  -延伸

  蔬菜為何今年“報復漲”

  追究蔬菜上漲最近有不同的版本出現,有的説是一些中間商囤積産品,哄抬物價造成;有的説是中間環節過多費用增加所致;如今又提出“報復性上漲”一詞。

  蔬菜作為一種常用商品,其漲還是落有天氣的原因,也有市場需求的原因等,而更重要的是成本的原因,如今蔬菜生産不是小打小鬧,小規模的經營,也不完全是以季節來生産,而是有規模、大範圍的實施,不僅是滿足自産自用,滿足本地需要,而且還東菜西運,西菜東運,互相交叉,尤其是反季節的大棚蔬菜比比皆是。蔬菜生産成了系統工程,必然就加大了對工業、運輸業的依附,這些基本的生活、生産資料上漲,必然就帶來企業成本的上升,農藥、化肥、農用薄膜、運輸等都得漲,相應的農民必然也要將成本計算到栽種的蔬菜上,因而,蔬菜自然就貴,要説報復多少也挨得上邊,不是對以往價格增幅緩慢報復,而是對成本增加的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