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5日 07: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網
民營石油企業攔路虎
●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壟斷未必資源共享
● 若鼓勵民資進入,多部門協調不易
● 民企難以承擔高額賠償
當上海一家民營石油公司負責人葉先生聽説今年國家推出的新36條(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專門提到將放開石油行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勘探開發時,他的興奮之情難以言表。“我是希望能真的落實,這不僅有利於國內石油價格的降低,而且也能讓一些無法開發的資源獲得新生。”
現實困難眾多
新36條中提出,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石油天然氣建設。支持民間資本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與國有石油企業合作開展油氣勘探開發。支持民間資本參股建設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的儲運和管道輸送設施及網絡”。
但是對於企業來説,參與國家壟斷性産業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述那家公司負責人葉先生就表示,民營資本介入石油的中上遊行業,需具備幾個條件:第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公司願意把他們的資源、經驗以及技術拿出來與民企分享。
其次,像國家海洋石油資源就是中海油一家獨大,如果政府從實際行動上鼓勵民營資本介入的話,那麼就需要修改海洋石油開採的相關規定才行。但這又要牽涉到多個部門包括發改委、海洋局、外交部等協調。時間成本暫不説,光是去找誰協調,都不太容易。
第三,石油産業是一個巨大的、高風險高回報行業。民營企業如果參與管道輸送設施的投資與建設的話,萬一齣現了事故,其賠償將可能是高額的,民企未必能夠承擔。
另外,雖然不排除一些有實力的民企拿到國家貸款,用於開發石油天然氣,但從國開行、建行以及國家型擔保公司本身而言,他們也需要規避風險,在評價該項目時,沒有石油行業的實際操作經驗、沒有眾多人脈的民企,也不容易通過借貸部門的審查。
壟斷引發諸多問題
而如果不能下決心將壟斷打破,也將引發諸多問題。
國企利用壟斷地位“尋租”,自然是這些年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這些年來,石油國企的一把手、採購主管、財務人員因腐敗而身陷囹囫的比比皆是。
而且,由於國內的原油及成品油資源依然是被國企攥在手裏,中石化及中石油有數百家子公司或者關聯企業都將很多項目經過層層轉包才到民企手裏,但是由於管理不善或者裙帶關係嚴重,就可能隨時出現環境保護、工傷事故以及腐敗事件。
在資源、市場壟斷的前提之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企的壟斷,也與油價高漲有一定聯絡。據統計,全國共有成品油零售企業11315家,其中民營企業5826家,佔比53%,石油銷售量佔全國總數的1/3。但是,即便你是成品油批發商,民營公司還是一個中間人的角色,依然不可能獲得大量的汽柴油資源。
今年下半年,因為部分省市為了完成節能減排指標而對企事業單位提出了電量使用指標,很多柴油發電機又再度興起,這致使柴油供應捉襟見肘,導致不少民營加油站無油可賣,或者出高價才能拿到柴油。
如何共享資源?
打破壟斷,讓更多民企參與到石油産業中來,是一條必經之路。
今年8月,中石油就拋出不下2000億元的119個項目,邀請各方民營公司面對面地談合作。
國金證券研究員劉波也表示,國企其實可以將一部分勘探、管道建設項目讓給民企參與,這樣既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資本、共擔風險,也能減少貸款負擔。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也提到,如果國家能收回石油巨頭沒有按期完成勘探開發任務的資源,民營油企同樣也應該享有“全資”進入的可能。
眾多民營石油煉製企業也呼籲國家能夠開放原油及成品油的進口資質,其生産成本、生産穩定性都將得到更充分的保證,也有利於降低國內的石油價格。這是因為,如果原油進口還只是在大型國企手裏的話,那麼對華出口原油的部分國家,就會因為中國的壟斷局勢而不願意降價,這對於一個每年進口原油有2億噸的國家來説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當一個出口企業只面對零零星星的幾個客戶而已時,其降價意識將會很淡薄。
普氏能源資訊中國能源市場高級總監華大威也稱,在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推出之後,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價格的相關性已經增加到了0.8(原來是0.3),這是中國政府努力的結果。未來,中國的原油需求也將逐步增加,因此相信會有積極的政策出臺。
新奧太陽能首席執行官蔡洪秋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其實部分能源行業並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而且國家也沒有投入太大的人力物力,但在民企的推動下,經過十多年的時間,發展得很好,比如太陽能熱水器。因此,希望國家能夠讓市場競爭更加公平與規範,真正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