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糖價狂飆之旅:蔗農多賺34% 炒家獲利50%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0日 08: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蔗農增收34%,糖廠增收43%,逐利而來的中間商更是賺足了50%的利潤。但是,這些憑空增長的財富,卻毫無例外地算到了下游食品加工企業和每一名普通消費者身上。

  究竟是什麼刺激著細小的白糖一路猛漲,帶來巨大煩惱。早報記者調查走訪整個産銷鏈後發現,當“減産”和“需求”這些市場現象被不斷強化後,逐利的資本便迅速尋找增值空隙,並引發更多社會資本的瘋狂尾隨、效倣。

  事實上,這並非糖價首次狂飆,幾乎每隔三四年,糖價就會完成一次從低谷到高峰的瘋狂之旅。關鍵是,誰從中獲得了好處,誰又因此受到傷害?

趙佳峰製圖

  物價一片漲聲中,糖價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繼續上漲。

  日前,廣西2010/2011蔗糖榨季正式啟動,但是原糖供應的增加並未阻止糖價持續走高。昨日,上海白砂糖報價已突破7500元/噸,較2008年底漲幅近200%。糖價的此輪暴漲,給産業鏈上遊的蔗農、糖廠帶來切實利益的同時,也給下游的廠商和消費者造成巨大壓力。包括上海光明、冠生園在內的數家滬上著名食品企業均表示,高昂成本影響企業利潤。

  糖價究竟為何兇猛上揚,甚至在國家調控政策面前漲勢依舊?近日,早報記者前往佔全國糖原料産量60%的廣西,從蔗糖主産地起步,追蹤至上海消費市場,了解制糖産業鏈各個環節的利益分配,試圖挖掘出撬動糖價上漲的原因。

  蔗農:收入多了34%

  不滿收購價格的增漲幅度

  11月1日,廣西物價局下發《廣西2010/2011榨季糖料蔗收購價格的緊急通知》,將新榨季普通糖料蔗收購價從上一榨季的260元/噸,直接上調到350元/噸,漲幅近三成。

  對於廣西崇左東門鎮蔗農李田寸而言,收購價上浮帶來的是切實的利潤。位於桂西南部的崇左是廣西最大的蔗糖産區,蔗糖産量佔全國的20%,素有“中國糖都”之稱。在人少地多的崇左東門鎮,農民幾乎家家種植甘蔗。11月6日,站在自家20畝蔗田中,李田寸正推算著收割碼垛的日期。

  與外界一直強調天氣災害影響甘蔗生産不同,李田寸家的蔗田長勢喜人,産量增加在望。李田寸告訴早報記者,這一年來崇左天氣不錯,年初有些少雨,但總體來説仍然是個豐年。儘管廣西部分地區蔗農收穫喜人,但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糖産量下滑明顯。來自中國糖業協會的統計,截至2010年9月,全國共産糖1073.83萬噸,較去年減産169.29萬噸。其中,廣西地區産糖710.2萬噸,較去年減産42.8萬噸。

  據李田寸推算,除去農藥、機械和雇工成本,甘蔗地每畝的凈利潤是500元。政府指導收購價的提升,直接給李家帶來了近1萬元的實惠。“你問我收購價上調滿不滿意,我只能説還不夠滿意。”李田寸告訴早報記者,之前省裏有調查組來當地了解情況,李田寸和村民都直言,希望收購價能提高至400元左右。

  廣西貴港市八塘鎮農民蒙海旺也堅持甘蔗應該賣更高的價錢,“你們不會明白,前幾年糖價低,我們100元/噸都賣過。現在糖價漲起來,我們還是沒得到更多的好處。”蒙海旺稱。

  蔗農要求提價的理由很簡單,據中國糖業協會監控的數據,11月初全國白砂糖均價保持在7500元/噸的高位,較2008年的2600元/噸漲幅近200%,而蔗農獲得的甘蔗收購價漲幅僅34%。蔗農認為,他們並未從中得到相應的收益。

  廣西糖業協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向早報記者透露,政府指導價的制定是為保證甘蔗種植面積的穩定。“廣西在這方面是有過教訓的。”該人士透露,之前廣西曾因提高甘蔗收購價,導致蔗農大面積種植甘蔗,從而拉低糖價,最終又導致收購價下跌,引發了甘蔗面積銳減、糖價走高等一系列惡性循環。

  儘管政府部門有自己的考慮,但糖價高漲面前,蔗農增種的熱情仍然存在。李田寸和蒙海旺家都騰出了原本種植木薯的田地改種甘蔗,以期獲得更多的收入。

  11月2日于廣西桂林舉行的全國食糖、糖蜜酒精訂貨會上,中國糖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賈志忍表示,2010/2011榨季全國食糖産量將在1200萬噸左右,與上年度的1073.83萬噸相比,增産約127萬噸。

  蔗農的增種是否真的能起到穩定糖價,甚至拉低糖價的作用呢?實際上,在如今的食糖産業鏈中,糖價的高低從來都不是蔗農來決定的。

  糖廠:增收將近43%

  早賣多虧目前謹慎觀望

  11月4日,廣西南寧糖業股份有限公司下屬的明陽糖廠開榨,拉開廣西,甚至全國2010/2011榨季的序幕。

  陳俊在廣西貴港市八塘鎮經營一家糖廠,該廠出品一級白砂糖,出糖率在14%左右。上週末,近300平方米的廠房內垛滿了從附近收購來的甘蔗,榨機不停地工作。

  從2010年9月開始,陳俊就期盼著新榨季的到來。

  “其實今年9月,我的貨就賣得差不多了,那個時候估計不足,沒想到糖價會漲那麼兇。”陳俊告訴早報記者,2010年的情況很特殊,榨季中段就不停接到購糖訂單,訂單來自附近的批發商,都是老客戶。“當時的報價是5000元/噸,老實説,這個價位已經不低了,差不多每噸能賺1000多元。”陳俊表示。

  許多制糖廠老闆和陳俊一樣,也選擇在這個時候開倉售糖。

  而據《廣西糖業年報》的數據,2007/2008、2008/2009榨季廣西制糖企業每噸糖利潤不足200元。

  “甜蜜的事業”,這是外界冠以制糖業的美麗比喻,如今5000元/噸出貨,較去年3500元/噸的價位,增收近43%,讓陳俊等糖廠老闆才真切體會到這個稱謂的意義。

  但到了10月糖價衝破7000元/噸大關時,陳俊五味雜陳,“我還好,有些糖廠清倉更早,越早賣越虧。”

  有了上次出售太早的教訓,陳俊決定,2010/2011榨季的新糖“不能賣得太草率”。政府最近出臺的2010/2011榨季一級白砂糖4800元/噸的含稅銷售指導價,也似乎在“看多”未來糖價走勢。儘管已經收到幾份訂單,但陳俊決定還是謹慎觀望一段時間。

  在蔗農眼中,糖廠是糖價高漲的始作俑者和受益者,坊間也有觀點,認為是糖廠惜售抬高了糖價。對此,陳俊否認。“如果我開價5000元/噸,沒人願意買,那存糖虧的就是我們糖廠。現在我開價6000-7000元/噸都有人買,糖價高是因為後面有人跟風!”

  糖廠的惜售和觀望是否會繼續影響糖類市場的供求,推高糖價向上走呢?正如糖廠老闆所言,糖價的高低關鍵還是跟風者的判斷:看多,還是看空?

  炒家:利潤高達50%

  擊鼓傳花低買高賣

  按照慣例,每年新糖開榨,糖廠門外來自南寧的批發商總是絡繹不絕。而今年,陳俊的糖廠外鮮有批發商。南寧華西路附近的批發市場內,原本做白糖生意的批發商,都開始倒賣起其他的農産品。“糖價太高,我們這些小批發商根本不敢進貨。”批發商章寶華告訴早報記者,糖價漲到5500元/噸時,他就不敢買了。

  廣西批發商的白糖缺口,直接影響到了下游的上海市場。包括上海三林、江楊農産品批發市場,批發商均遇到了無糖的尷尬。

  糖廠庫存售空,批發商手中又沒貨。糖究竟去了哪?

  “哪也沒去,一直在倉庫裏存著。”上海地區最大的白糖交割倉庫負責人林民告訴早報記者。林民負責的倉庫位於上海市閔行區吳涇鎮,倉庫內不僅存放著2.5萬噸上海儲備糖,也寄存了大量的企業儲糖。

  “主要是國家和上海大型企業的白糖,也有些小企業和私人希望在這裡交割。”林民透露,2008、2009年間,曾有不少溫州商人來倉庫諮詢業務,“我覺得他們不是搞白糖的,應該就是所謂的炒家和遊資。”

  5000元/噸從糖廠收購,再以7500元/噸拋售給下游商家,50%的利潤吸引了大批的投資客。廣西南寧某酒店前臺告訴早報記者,9、10月以來酒店入住情況很好,各地炒客雲集,談得最多的都是白糖生意。

  與外界普遍認為江浙遊資炒高糖價不同,南寧地區的批發商大都強調,炒客來自全國各地且身份複雜,既有公務員、私企老闆,也有家庭主婦和退休老人。

  早報記者以買家身份聯絡上一名上海炒家,他的網絡信息顯示其職業為廣告業主。該炒家稱手中握有大量廣西石華牌白砂糖,售價7800元/噸。

  但記者接觸的諸多買家,報價均在4500-5000元/噸。買賣雙方價格落差之大,讓如今的糖市“雷聲大,雨點小”,報價虛高卻鮮有成交。

  儘管國內買家普遍報價不高,但炒家對白糖售價仍有上漲預期。上述上海炒家向記者強調:“國際糖價也要700-800美元/噸,而且還能漲,白糖肯定不愁賣。”

  下游廠商、消費者:

  承受上漲壓力

  上遊市場的瘋狂漲價,最終都將由下游的食品企業和消費者來承擔。包括上海光明、冠生園在內的數家滬上著名企業均表示,高企的糖價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

  “我們年初就預計到了上漲行情,上半年大量購糖,現在的存貨足夠支撐今年的生産。”一家滬上著名食品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但並非所有企業都能未雨綢繆,內部消化糖價的漲幅,該負責人相信,此輪糖價上漲將衝擊並淘汰一大批中小食品企業。“現在大食品企業都沒漲價,小企業也不敢漲。”該負責人稱,“最終小企業肯定堅持不下來,就自動被市場淘汰了。”

  和大企業的泰然處之不同,消費者表現出了不安。包括家樂福、樂購在內的多家滬上超市,都出現了白砂糖短缺的情況。

  記者在家樂福看到,白砂糖貨架區域出現存貨不足的情況,僅有的玉棠白砂糖售價也在5元/500克左右,較年初漲幅高達100%。

  “糖一漲,外面不少點心店、奶茶鋪都漲價了。”一位上海消費者抱怨道,“如果繼續漲的話,還是要存點糖才行。”但記者接觸到的大部分消費者均表示,沒有儲糖計劃,一是用糖量有限,二是食糖有保質期。

  (應被訪者的要求,文中陳俊和林民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