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8日 08: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當接近1萬億美元的巨量流動性被陸續注入金融體系後,美國股市開始興旺,新興市場也會因逐利美元的流入而再現活力。隨著像中國、越南和澳大利亞這些高利率國家經濟的逐漸轉暖,美國跨國企業業績增長將推動領401K養老金的美國人更願意消費。然後,銀行會説,歡迎你按揭……這似乎是一輛開往春天的地鐵,載著所有人的夢想。
但當你醒來時,會發現旁邊有一根麻醉針,上面赫然寫著:QE2,美聯儲製造。
QE背後:美金融體系“不缺錢”
2009年3月,美聯儲率先向全球展示了釋放流動性的核武器-QE(量化寬鬆)。根據安排,聯儲將在未來六個月購買總額300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同時,還將再購買“兩房”擔保的房産抵押債券8500億美元。資料顯示,從去年初至今年3月,美聯儲已合計買入了高達1.75萬億美元的證券。
QE在推出不久後確實解決了當時的流動性枯涸問題。據WIND顯示,美元隔夜LIBOR(倫敦同業拆借利率)曾于2008年10月30日觸及高點6.875%,創下自1990年以來新高。這意味著,如果倫敦一家大銀行需要隔夜拆借1000萬美元,它需要支付接近70萬美元的利息。如此高的拆借利率在2001年1月也發生過。當時美國正經歷歷史上最大的網絡泡沫危機。
2009年12月31日,美元隔夜LIBOR報0.1688%,較2008年高位和2009年2月底分別累計回落671個基點、19個基點。截至昨日,美元隔夜LIBOR報0.2256%,雖較去年底溫和上漲,但仍處於低位。顯示美元流動性相對充裕。值得一提的是,衡量銀行間相互拆借意願的重要指標-TED利差(3月美元LIBOR與3月美國國債收益率差)從第一輪QE推出後便大幅回落。數據顯示,昨日TED利差報0.1556%,較08年10月14日已低出414個基點。
一方面,大量新增美元的釋放伴隨著資産價格的狂飆。從2009年3月至今,道瓊斯工業指數累計暴漲62%,標普500累計漲66%。外圍市場方面,上證指數累計衝高50%;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美國經濟滑向深度衰退。2008年四季度時美國GDP年率下滑了6.3%,但到2009年3季度已增長3.5%、短短9個月時間,美國經濟就正式告別衰退泥潭。
然而,從今年上半年開始,美國經濟增速就明顯放緩。今年二季度,美國GDP年率僅增長1.6%,遠低於一季度時的2.7%。其中期內消費者支出年率就環比下降了0.3個百分點。另外,7月成屋銷售重挫27%至383萬戶,創11年來最大跌幅。同月,非農就業人數減少13.1萬人,遠差于預期的減少6.5萬人,失業率則維持在9.5%高位不變。
癥結根源:流動性未能流入實體經濟
按理説,量化寬鬆創造的上萬億美元將極大程度地改善流動性,使金融市場真正“不缺錢”。但美國經濟目前仍復蘇乏力,其癥結到底在哪?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昨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美國經濟的真正癥結在於流動性雖進入了銀行等金融體系,但卻未能進入實體經濟。一方面,隨著房價的不斷走低,美國居民其實仍處於去杠桿過程中。過高的杠桿率也使得他們進行借貸意願不足。另一方面,不以市價計入這一會計準則的變化,其實掩蓋了美國銀行的資産負債表問題。在這些銀行同樣存在高杠桿情況下,惜貸也是在所難免了。這樣一來,結果便是QE的錢無法有效刺激經濟實質性增長。值得注意的是,當美國商業銀行以零利率拿到流動性後,首先考慮的是購買5年期國債。因為這樣可以套得1.5%左右的利差。同時還會考慮將一部分資金投入新興市場和商品市場中,以博得更大的回報率。
長江策略組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無論是QE還是QE2創造的都是基礎貨幣,但其必須有貨幣乘數才能進入廣義貨幣(M2)。現在的問題是,QE的傳導途徑已被堵塞。即基礎貨幣無法進入實體經濟。由於美元大幅貶值下資産價格普遍走高,拿到錢的銀行更願意將資本投至股市、債券甚至海外新興市場。只有這樣的回報率才會更高。而由於目前住房、就業等關鍵市場還異常低迷,QE2要解決上述問題,現在看來基本不可能。只要實體經濟中一天沒有創造信貸需求,美國經濟就難言復蘇。除非一種情況發生,即美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轉型,從過去單純靠消費拉動經濟到一個革命性新興産業拉動增長。遺憾的是,從現實情況看,這種可能性很小。
WIND顯示,從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消費信貸就持續處於萎縮當中。今年8月,消費信貸按季同比下降1.7%,儘管跌幅較上月收窄0.3個百分點,但仍較07年金融危機前的峰值8.4%低出10.1個百分點。歷史上美國消費信貸的最快增長髮生於1945年12月,當時該值曾同比暴漲93%。而過去10年中,消費信貸增長的最快一次發生於2000年6月,當時其一度增長了19.7%。《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從2008年9月開始至今,消費信貸只在3個月出現了正增長。期間平均下滑了3.2%。遠低於過去10年期間,消費信貸平均4.23%的增速。有意思的是,與目前消費信貸增長率最接近的一次至少還要追溯到1991年9月。當時美國經濟同比增長4.9%,稍快於目前增速。
事實上,消費信貸疲弱背後是美國家庭的高負債比率。WIND顯示,今年6月,家庭負債比率為12.13%,儘管較3月時略微下降0.2個百分點。但仍比過去10年期間平均值12.08%略高。另外,美國6月信貸市場未償還債務為5.22萬億美元,也高出2008年6月時的5.14萬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25日當周,美國M1貨幣供應量增加163億美元,至1.781萬億美元;M2貨幣供應量卻下降96億美元,至8.764萬億美元。資料顯示,今年9月時M2環比增長0.44%,不僅低於08年9月時1.01%的增速,也低於過去10年期間的平均增速0.48%。顯示實體經濟中的廣義貨幣供應仍非常疲軟。
平安證券宏觀部首席研究員孫方紅告訴記者,QE雖然創造了錢,但貨幣總量卻並未增加。比如拿上一輪1.75萬億美元來説,這部分錢其實是美聯儲代表商業銀行直接貼給企業的。但實質上,這些錢並未流入實體經濟。而美國經濟增長為何在今年中期開始全面放緩,主要就和QE創造的錢沒在實體經濟中運轉有關。這樣一來,只在金融體系中打轉的資金是不可能去有效刺激零售、住房和就業等實體需求的。現在有一種憂慮就是,一旦美國經濟真正開始好轉,QE的錢肯定會涌入實體經濟。屆時龐大的貨幣增量很可能會快速推高通脹水平。事實上,QE2目的是防止美國經濟二次探底,但本質卻是美國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QE2結局:拯救華爾街而非實體經濟
開弓沒有回頭箭的QE2結局會是什麼?這恐怕也是一直困擾伯南克的問題。
劉煜輝解釋稱,QE2其實存在一個邏輯,即大量流動性因逐利流至新興市場經濟體後,不僅將帶動那些地區的資産價格上升,同樣也會拉動經濟增長。由於美國有大量上市公司的性質是跨國企業,其利潤的70%都來自新興市場經濟體。一旦新興國家的經濟開始增長,也意味著這些上市公司業績走高。這樣一來,資金又會去炒高這些上市公司股價。另一方面,大量美國居民有401K養老計劃,在財富效應釋放下,這些人很可能會提前把養老金拿出來進行消費。正因消費是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龍頭,一旦其實質性復蘇,美國經濟的復蘇也將走向正規。
“不過,這個邏輯又是非常危險的。它要維繫下去必須有三個條件,”劉煜輝話鋒一轉,首先是,美聯儲印鈔速度不能降下來,必須要不斷並循環地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其次,一旦新興市場經濟過熱,其通脹又會否輸回美國。若美國面臨加息的話,上述邏輯將徹底斷掉;最後,美國並不希望美元崩盤,而是希望有控制地貶值。如果美元真的惡性貶值,那麼市場很可能拋售國債導致其收益率飆升。QE所釋放的資金就有回流風險。值得注意的是,要解決實體信貸增長只能依靠經濟結構轉型。不過在目前失業率仍高企情況下,經濟實體化概率並不大。
中銀國際副執行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向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從去年6月開始全球各大經濟體就陸續踏上了復蘇之路,但美國的無就業增長復蘇卻讓人難以理解。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只有2個結果,通過宏觀經濟拉動就業率或高企的失業率拖累經濟下滑。從目前情況看,美國經濟前景更偏向後者。實際上,量化寬鬆確實有助於防止新一輪金融危機,但對提升經濟卻毫無意義。因資金未流入實體部門,也就不大可能出現通脹。美聯儲實際上陷入了“凱恩斯流動性陷阱”,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在熱錢源源不斷流入下,很可能出現持續通脹局面。需要警惕的是,未來全球將出現新的格局。即復蘇進程和復蘇管理都不一致,這表現在歐美通縮、亞洲等新興經濟體通脹的現象。這時就必須關注G20能否在這方面達成一致,以及美國本身是否願意關緊QE的水龍頭。總體而言,QE2的結果只能保證經濟不會再衰退而已。
有意思的是,在上一輪QE推出後,率先反彈的竟是曾接受美國政府鉅額援助的華爾街多家銀行。據本報報道,09年3季度,包括高盛、大摩等6家銀行平均盈利16.46億美元,除美國銀行及花旗外,其餘4家銀行凈利平均同比勁增216%,平均每股收益1.08美元。業績最為搶眼的是摩根大通,凈利潤35.9億美元,同比暴增581%。高盛的業績則最超預期,其每股收益達5.25美元,高出市場預期1.01美元。華爾街業績的瘋狂反彈下,其年終花紅也創歷史新高。去年,大摩、摩根大通及高盛這三大巨頭將發放高達297億美元的花紅,同比上升60%,甚至超過了2007年的歷史最高水平268億美元。這筆花紅若分攤到11.9萬名員工身上,相當於每人拿走25萬美元,接近去年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的5倍。
拯救華爾街而非實體經濟,美聯儲推出QE2不僅麻醉了全球也麻醉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