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3日 1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日前,證監會公佈《基金銷售管理辦法》修訂稿,這對於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來説可謂是“久旱逢甘露”。一些獨立機構已經準備多年蓄勢待發,一旦上述法規出臺,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將會紛紛破土而出。基金公司希望獨立基金銷售機構的加入能夠改寫銀行渠道“費用猛于虎”的局面。不過業內人士擔心,由於資源集中,商業銀行獨大的局面恐怕從根本上難以改變。
上百家銷售機構欲“進場”
本週一晚間,證監會發佈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 (修訂稿)》,其中最讓人關注的莫過於證監會調低基金銷售機構的準入門檻。
上述文件指出,基金代銷機構的組織形式放寬為有限責任公司或合夥企業,將出資人要求放寬到具有基金從業經歷的專業個人出資人,註冊資金要求從2000萬元降低至500萬元,具有基金從業資格的人員最低數量從30人放寬到10人。同時,在解決第三方銷售的盈利模式方面,證監會擬允許基金銷售增加 “增值服務費”內容,即鼓勵提供專業服務並收取與服務質量相關的費用。
基金代銷機構門檻調低以及允許收取“增值服務費”,對於想要從事基金銷售的第三方機構可謂是重大利好。週二,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楊文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將對照法規的各種要求,積極準備,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等法規正式出臺後,儘早申報有關材料。”
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其他第三方基金研究機構也在積極準備,爭取拿到基金代銷資格。楊文斌指出,一旦法規正式出臺,預計市場上將會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獨立基金銷售機構紛紛誕生。
客戶獲得有難度
基金業內人士常常感嘆,目前的基金銷售市場,是一個渠道為王、銀行獨大的時代。失去渠道的鼎力相助,基金公司的銷售舉步維艱,基金公司規模擴張也成為無稽之談。而銀行則是最為強勢的渠道,每年基金公司都會向銀行“上貢”不少。
“商業銀行在整個基金銷售市場佔比70%、甚至80%,這個比例已經接近極限,比其他成熟市場均高出很多,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商業銀行佔比三分之一,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佔據三分之一,券商、保險其他等機構佔據三分之一。”楊文斌告訴記者。
同時,他向記者表示,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未來3到5年之後,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或佔據市場份額的10%~15%,屆時目前基金銷售市場將會改變,基金銷售市場將會向多元化發展。
然而萬事開頭難,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起步之際仍面臨著一些困難。
“比如説,客戶的獲得,第三方機構不像銀行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不少客戶,我們客戶的獲得有一定的難度;其次是結算成本的控制,上述文件指出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選擇的結算機構為商業銀行或支付機構,這部分成本需要加強控制。”楊文斌向記者解釋道。
謹慎的聲音也不少。一位從業多年的基金人士向記者表示:“商業銀行獨大的局面從根本上來講很難改寫,我國目前的狀況就是金融資源高度集中于商業銀行,當初開放式基金誕生之際之所以選擇銀行作為代銷渠道,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他認為,公募基金之所以發展速度很快,跟商業銀行這個主要的銷售渠道密不可分。“其次,即便是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頻頻出現,但是結算支付仍舊繞不過銀行這一關,這時第三方銷售機構可能會面臨客戶流失的問題,銀行很容易爭取過來這些客戶。”
相關新聞
專戶盈利吸引大 中小基金公司大幹快上迎“重大利好”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中小基金公司對於專戶業務的渴望早已不是秘密。11月1日,長達一年的等待終於有了結果。
證監會發佈 《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産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徵求意見稿)》為基金公司專戶業務做了多角度鬆綁。對基金公司的準入條件中,取消關於管理證券投資基金2年以上、公司凈資産不低於2億元人民幣、管理資産規模不低於200億元人民幣等條件。
這意味著,包括今年成立的2家新基金公司在內的27家中小規模基金公司,很快便可以開展除公募業務以外的“一對一”和“一對多”專戶管理業務。
“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
基金專戶業務已經已經走過3個年頭,“一對多”業務也開閘1年多,目前35家基金公司管理著近千億專戶資産,其中“一對一”約616億,“一對多”366億。
對於大基金公司來説,這點規模可能是“小魚小蝦”,對於小基金公司卻是一塊結結實實的肥肉。而基金公司管理者們都毫不掩飾 “覬覦”之心。
“對於我們這些新成立不久,規模不大的基金公司而言,可以提前獲得專戶業務資格,拓展業務範圍,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農銀匯理基金公司表示。
“今年的目標是取得專戶資格。”華商基金督察長程丹倩在年初時如此表態。而新華基金總經理孫枝來更把專戶業務視作重要的盈利增長點。這一切都由於專戶的業績分成利潤,對於這些成長中的小公司們頗具誘惑力。
公募業務雖然旱澇保收,但是對於規模有限,並難以取得短時間突破的小基金公司來説,1.5%的管理費顯然難以“吃飽”。但基金公司在專戶業務的收益卻是與投資業績直接挂鉤。
“如果業績做的足夠好,同樣規模的産品,專戶的利潤貢獻率將遠超過公募。”孫枝來表示。可以看出的是,這些小公司對於自身投資能力的自信並不遜於大基金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規對專戶産品成立規模從5000萬降至3000萬,單只産品對單只股票投資上限提高到20%,這都為基金公司募集和管理專戶業務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大幹快上 或催人才競賽
“我們相關的人員、部門、産品早就已經準備好了,就等這塊業務(專戶)放開。”今年5月新華基金總經理孫枝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言辭中對於中小基金公司尚未能企及的專戶管理業務,已有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之勢:“一直在等。”
與新華基金一樣,幾乎大部分“缺牌”的基金公司都早已對專戶業務進行著基礎準備。預期在正式業務辦法頒布後不少中小基金公司都將迅速上馬專戶業務。
華商基金內部預期在下周便將出具一個專戶業務開展方案,對於相關制度、流程、人員以及部門協調形成基礎的安排。據悉,這個方案是前期已經“過了幾遍”的結果。華商基金督察長程丹倩表示,“基礎準備階段希望能做的更謹慎一些,把前期準備做紮實。”
而在這個準備過程中,基金公司蓄勢大幹快上不免催熱“人才競賽”。
有基金公司已作預言,“對基金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私募業務人才的爭奪。”而有基金公司高管已經發出“求賢若渴”的感嘆,2009年“一對多”業務開閘前期基金投研人員流動加速的情形或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