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食品價格成未來物價“疑問手”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2日 09: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10月份製造業PMI為54.7%,連續第三個月出現回升。其中購進價格指數連續三月攀升,反映通脹壓力不斷積蓄,值得警惕。觀察人士認為,10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將同比上漲3.8%-4.0%左右,但環比漲幅可能比9月份的0.6%有所回落,食品價格的不確定性將對後期物價走勢構成疑問。

  10月物價漲幅居高難下,一方面是翹尾因素短期有所反彈,貢獻0.1個百分點的環比漲幅,另一方面則來自糧食等食品價格繼續小幅上漲。全年來看,我國物價漲幅有望控制在3%-3.1%的水平,從而基本完成年初國家提出的物價調控目標。對於後期走勢則有兩種可能,一種是10月份CPI成為階段性高點,隨後逐步回落到3%乃至更低水平;另一種則是儘管年底個別月份回落,明年初隨著食品消費旺季的到來,拉動CPI出現新的“小高峰”。

  今年以來,CPI漲幅逐季反彈,其直接原因是食品、居住類價格等新漲價因素抬頭。從有利條件看,與前兩次物價明顯上漲不同,今年我國儘管遭遇了嚴重的自然地質災害,但糧食難能可貴地保持了豐收,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情況也處於較好水平,食品供應並不存在短期推升通脹的“基本面”。

  但也有不利條件,即前期貨幣的高供應。今年1-9月,我國糧食、鮮菜價格同比上漲12.1%和18%,顯著高於歷史平均水平,其間不難發現資金助漲炒作的身影。

  從構成CPI的八大類商品來看,我國食品價格所佔比重最大,與工業品價格的“剪刀差”仍然明顯。再加上不同於眾多工業品的産能過剩,多數食品處於供需鏈條的“緊平衡”狀態。再加上二季度以來房地産等資産領域調控壓力加大,如果從貨幣現象來理解通貨膨脹,不排除“過剩”的流動性流向食品領域。上月央行果斷加息,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炒作式通脹”的自我實現。

  當經濟需求、貨幣供應和食品價格增幅出現“三碰頭”時,物價通常發生明顯上漲。當前從經濟需求來看,中國經濟遠沒有達到過熱的程度,仍然處於由回升向好到穩定增長的過渡階段。業內人士預計,10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可能在13%左右,城鎮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22%左右,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7%左右,這些數據的背後,意味著宏觀經濟尚在潛在增速範圍運行。

  至於非食品價格,數據顯示,居住類價格漲幅已經連續3個月回落,短期大幅反彈的可能性不大。另一個不確定性是輸入性價格的傳導壓力。但在我國,非食品價格除受國際大宗商品影響外,同樣受到政府調控、勞動力成本以及資源要素改革等諸多因素影響,只要有效實施調控政策,未來物價全面上漲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