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油不得你”的調控困局:價格不降反升原因何在?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1日 15: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今年國內大豆産量增一成,食用油價格不降反升,原因何在?

  今日看點

  □大豆增産食用油漲價

  □跟漲皆因話語權缺失

  □國家調控難破産業鏈

  □節節被動始於六年前

  金龍魚和福臨門是小包裝食用油市場價格風向標———其母公司益海嘉裏和中糧集團已確定提價方案:漲價10%左右。作為食用油的龍頭企業,他們的漲價牽動了整個“油市”的神經,目前,國內其他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提價幅度為4%至10%,部分大豆油甚至提價10%以上,各大城市的超市稱已接到調價通知,各地市民聞風而動,紛紛到超市購油。

  金龍魚所屬的益海嘉裏糧油公司表示,漲價的原因是因為豆油的原料成本壓力太大,“原料價格持續上漲達27%,導致成本價格嚴重倒挂”。

  大豆進口價格持續攀升被認為是此次食用油價格上漲的最大推手。自7月份起,我國進口大豆均價已呈現三個月的連續上漲。作為小包裝食用油的原料油,散裝油的價格最近三個月漲幅高達30%。今年7月上旬,散裝豆油價格在7200元/噸左右,而到10月中旬,已漲到了9300元/噸左右。除了食用油外,食糖、玉米、小麥、綠豆和大蒜等食品價格也大幅上漲,國內通脹預期強烈的大環境,或將進一步促使食用油價格走高。

  食用油價“反季節上漲”

  目前,國內大豆主産區黑龍江大豆已經收割完畢,新大豆陸續上市。今年黑龍江大豆的種植面積較往年下降了3%左右,但産量預計比去年增加一成。儘管中國的大豆豐收,但食用油價格還是在這個季節逆市上漲,這種上漲又稱為“反季節上漲”。

  “農産品的季節性應該表現為食用油階段性價格下滑,沒有壟斷地位的企業會按照季節的常規做預期、做安排,在收穫季節大豆的收購價不會上漲,因此豆油的上漲是反常的。”雲南財經大學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教授顧秀林説。但目前,國內大豆産量不足整個市場供應量的10%,大豆的供應主要來自國外,國産大豆的小幅增産對原材料的供應基本不産生影響。

  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認為,因為國內的大豆儲備數量本來就不是很高,上漲對油價市場的影響很大。如果油價再出現一定幅度的上漲,會帶動其他産品的波動,造成農産品結構性的上漲。他説:“對於油價的反季節上漲,我們需要非常警覺。”

  國內油價上漲同樣傳導到黑龍江豆企,龍江福集團總經理宋勝斌接受採訪時表示,“隨行就市”是國內豆企的態度:“如果漲價成為普遍事實,我們肯定要跟漲。”

  王小語對國內豆企的處境表示理解:“加工進口大豆的外資巨頭往往是厚利,而以國産大豆為原料的加工企業則面臨市場波動的風險更大,因為跨國巨頭可以利用國際市場平抑風險。”

  “我們沒有話語權”

  美國農業部10月報告大幅調降2010年美豆産量預估,而拉尼娜氣候對南美大豆生産的潛在威脅也加大了市場的擔憂。市場分析認為,正是這種擔憂會推動後期大豆價格持續走高,遊資也會加入到對通脹預期的炒作。

  黑龍江豆企負責人説,這輪油價上調屬於國內跟隨美國的被動上漲。國內現貨漲價是中糧和益海先漲,進而傳導到其他企業,加上作為調和油重要成分之一的棕櫚油最近幾個月價格也在飆升。

  “據比較權威的預測,今年大豆的産量並沒有明顯下降,只是略有減少,大概只有1.8%左右,減産的幅度非常小,供求基本上不受影響。”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接受採訪時顯得很疑惑。

  實際上,這樣的怪事已經反復上演。去年美國農業部預計全球大豆供給增長16%,中國食用油價卻照樣上漲,全國各地出現一輪又一輪的搶油熱。現在國內的油價是大豆增産漲,減産也漲,讓人捉摸不透。為何作為大豆最大消費國沒有定價權?為何食用油的漲價不符合國際市場的供求規律?

  李國祥認為,由於我國食用油市場對外依賴度比較高,國際市場的波動很快會傳到國內來。而中國控制不了國際市場,國際市場除了供求關係外,還有遊資和大資本的炒作。儘管今年大豆的産量減少的幅度非常小,但投資者利用市場的改變來進行炒作,“我們擁有最大的消費市場,可以實現産銷對接,但這個機制還是沒有建立起來。市場稍有波動,大資本就會炒作,最根本原因還是我們沒有話語權。”

  産業鏈為外資掌握

  在業內對食油價格上漲預期趨強的情況下,國家糧油交易中心於10月20日向市場拋售近30萬噸國家臨時存儲菜籽油,這是國家今年首次在市場上大規模拋售儲備油。

  對於此次拋售的作用,各方説法不一。如北京最大的糧油批發市場玉泉路市場信息部負責人劉敬亮認為,拋售的是菜籽油,對大豆油市場影響不大,因此恐怕大豆油、調和油價格還得漲。也有專家認為,國家拋售儲備資源的行為主要目的是體現政府穩定油價的決心,對市場心理影響作用更大。

  王小語認為,國家拋售應該找準時機。在他看來,現在大豆收購“群豪並起”,國家很難掌握大豆存量的具體信息,“如果國際市場依然風起雲涌,國儲沒東西拋了,那就麻煩了”。

  2007年,國內食用油價格猛漲,中儲糧曾拋出20萬噸食用油平抑油價,市場上的反應未如理想。隨後的調查顯示,其中70%都進入了一家跨國糧商的倉庫。王小語認為,從目前來看,國儲的拋售還是單一的拋售,“如果不真正到市場領域銜接,很難起到平抑的效果。而現在資本市場、期貨市場都比較發達,最好的拋售應該是與其産生聯動。”他認為應該建立一個在國家控制之下的集國儲、糧商、農戶于一體的糧食貿易系統。

  相對於國儲、豆農、豆企的單兵作戰,外資已經掌握了一個市場體系。對於這次食用油漲價,他們順理成章地認為是原料成本推動所致。但幾名接受採訪的專家認為,由於外資掌握的是一個很長的産業鏈,因此很難判斷原料上漲對食用油上漲的影響究竟有多少。

  李國祥認為,從表面上看,原料漲價確實導致加工環節利潤減少,但從跨國糧商的經營模式來看,它們控制著從生産到加工的全部環節,加工環節減少的利潤,其實早在流通環節就已經落入跨國糧商的口袋。實際上,跨國糧商進行全球糧食産業鏈整合,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微薄的加工利潤,而是看中了大豆貿易中更可觀的收益。

  七成榨油企業遭滲透

  黑龍江某豆企的分析報告《國際糧商是如何賺錢的》從側面印證了上述的判斷:國際糧商們經營的領域廣、産業鏈長而龐雜———上至貸款、種子化肥銷售,中間到倉儲、物流設施的經營,産品的加工銷售,下到國際糧油貿易,無不涉獵。負責撰寫這份報告的上述豆企負責人説:“跨國集團以其跨國性和全産業鏈性,把自己隱藏起來,它賺錢的方式不易發現。”

  這幾年,不斷攀升的食用油價格已讓國內反應強烈,食用油的定價權轉換只是在短短幾年時間。2004年,中國大豆加工企業的採購團曾計劃進入歐美採購大豆,短短5個月,大豆期貨價格實現了翻番;在中國大豆採購團高價採購大豆之後,不到一個月,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跌去了一半,歐美大豆到達中國口岸的現貨價格也跌破中國採購團採購價格的一半。2004年中國大豆壓榨行業全行業嚴重虧損,跨國集團趁機收購、兼併和重組,大豆、豆粕、食用油的定價權完全落入他們之手,中國大豆食物主權基本喪失。

  四大糧商進軍中國市場後,迅速發展壯大。美國ADM公司與新加坡豐益集團共同投資組建了益海嘉裏集團,在國內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經高達38家,還參股了魯花等國內著名的糧油加工企業,堪稱國內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目前,國內70%以上的榨油企業被跨國糧商控股或參股,金龍魚、福臨門、魯花等品牌均在其列。

  跨國集團在完成壟斷中國壓榨業的産業佈局後,並沒有停止其擴張的腳步,不斷向上下游滲透,利用手中低成本大豆,向上打擊種植業、壟斷物流收儲環節,向下擠壓相關産品市場、掌控飼料養殖業。

  “提高食用油價格,消費者當然吃虧,但是在外資擴張中,消費者的利益連排行都排不上,吃虧是必然的、應該的、理所當然的。這個虧將永遠這樣吃下去。”顧秀林説。

  對於這輪國際大豆的驟然上漲,顧秀林認為,這是2004年大豆危機的延續。“中國油脂壓榨加工能力早已大規模過剩,新的加工能力全部來自外資投資,加工能力全面過剩,是全面洗牌的準備。當壓力來臨時,小型、低效的企業就被淘汰。豆價一提,它們很快會因效益差而出局。”

 

  -鏈結

  食用油食糖成

  近期漲價焦點

  食用油以5升桶裝金龍魚大豆油為例,10月15日,其在全國的零售價普遍在48元上下,10月22日已上調至57元,漲幅約20%。此前的9月份,它在北京日上綜合商品批發市場價格為44元,在5月—9月間則一直維持在42元上下。

  食糖價格以綿白糖為例,2010年10月下旬,全國綿白糖均價為6500元/噸,比中旬大幅上漲385元;中旬均價為6115元/噸,單價較上旬漲127元。而2010年3月,國內綿白糖均價在5700元/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