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9日 09: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網
人民幣升值過程中,不同類型和規模的企業,應對方式也呈現兩極分化。
記者近期調查採訪的眾多進出口企業中,有的企業連基本的遠期結售匯金融工具都沒接觸過,應對方式停留在實體經濟層面,有的企業卻早已嫻熟地運用DF/NDF等工具進行無風險套利,不僅要規避人民幣升值,還要從人民幣升值中賺一把。
“人民幣升值過程中,有的企業是無奈接受損失,有的企業是外匯融資和套期保值,有的則是投資套利,不同企業的境況不一樣,遭遇也不一樣。”工行廣東分行的外匯分析師戴偉愉認為。
貿易、加工企業:分擔、融資
潘勤是上海一家專做出口業務外貿公司的項目經理,該公司每年的貿易額在1個億左右,屬於這個行業的中等規模。
由於有人民幣升值等因素蠶食利潤,雖然宏觀上看到今年外貿形勢在變好,但該公司的外貿形勢這幾年一年比一年難做,潘勤告訴記者,很多時候維護好舊客戶就是工作的重點,開發新客戶的進程較為緩慢。
這些主力客戶中,對於有剛性需求的客戶,他會提前打預防針,提高價格,轉嫁風險;而一些對價格敏感的客戶,他則會給客戶提供更有附加值的産品,積累提價空間,吸引留住客戶。
“現在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在6.7左右,我們一般和客戶協商好,比如匯率維持在6以上,匯率損失就由我們自己承擔,但如果跌到6以下,則會和客戶設置一個區間,該區間的損失各自承擔一半。”
潘勤説,2005年以來,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已經是一個常態化的因素,不過近兩年明顯感覺調價頻率在加快,特別是過去的一個月,以前的價格合同還能維持3個月,現在可能每2個星期就要調一次。
由於貿易規模不大,該公司並不符合銀行的相關授信條件,目前也並沒有專門人員負責金融工具的使用,因此諸如較為簡單的遠期結售匯,該公司都沒有使用,“看天吃飯”,潘勤説,可能以後規模做大了,老闆會考慮使用金融工具。
與潘勤所在的外貿公司主要依靠銷售差價手續費收入不同,雷磊的寶林豐公司,除了銷售外,還有自己投資的加工工廠,屬於工貿企業。
由於下游渠道較為穩固,客戶都是世界500強的跨國企業,而且屬於消費行業,因此他表示,已能明顯感受到經濟的復蘇,今年前9個月,該公司已經完成了去年制定的營收目標,比期初增長了15%,“預計全年能增長超過20%”。
但是近兩年該公司在營收增長的情況下,利潤卻只勉強持平,“我自己測算的話,人民幣每升值1%,對利潤的影響是3%-5%,有3到5倍的杠桿”。
要對抗人民幣升值等各種因素,相比一些遠期等保值工具,最根本的還是有融資渠道。不過與一些大型企業依靠銀行為主,上述企業的渠道還是多依靠民間和同行之間。
“如果你今天給我一個億的單子,我可以很快接下來,但是是找幾家公司一起做,或者我趕緊去跟同盟籌集8000萬的墊付資金。”
企業套利轉向境外
“環球資源公司”近期針對國內200多家進出口企業,面對人民幣升值的調查顯示,30%受訪企業將專注發展內貿市場;15%中國出口商計劃使用更多進口原材料;10%認為專注生産高檔次産品或可為他們帶來較高的利潤;7%供應商指他們或會使用其它財務工具,如混合外幣選擇權或不交收遠期外匯合約(NDF)等;3 %供應商計劃以人民幣作為貿易買賣的基本貨幣。
相比還沒有使用金融工具的小規模外貿企業,以及以融資為主的工貿企業,大型的外貿企業、進出口比重較大的上市公司、跨國企業等,使用金融工具以及進行人民幣套利則已相當活躍。
建行上海分行提供本報的數據顯示,該分行自6月19日以來,續做遠期交易的客戶數較之前上升超過20%,顯示愈來愈多的企業加入到通過適合的金融工具規避金融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的大軍中來。而察看上市公司的三季報,不難發現,今年以來多家公司的外匯衍生品交易規模都大增。
江蘇國泰(002091)的三季報顯示,截至2010年9月30日,該公司交易性金融資産較2009年末增長5,898.26%,主要為母公司未到期交割的遠期結匯美元合約增加及匯率變動影響。東淩糧油(000893)前三季度,貨幣資金比期初增加180.19%,則主要是由於報告期內公司從事DF/NDF等外匯業務導致定期存款增加。
而進口業務和出口業務的比重不同,套利的方法也不同。
上海一家大型外貿企業主要以進口業務為主,該公司的財務經理告訴記者,在人民幣升值情況下,進口業務本來就是受惠的,不過為了進一步延期付匯賺取差價,該公司的做法是人民幣質押存款與美元貸款以及遠期結售匯混合使用,每年有幾百萬的套利收入。
比如該公司當期有一個1000萬美元的付匯,預期1年後人民幣兌美元將從目前的6.7升值到6.5,該公司當期就用1000萬美元等額的人民幣(6700萬)作為質押,向銀行申請1000萬美元的貸款付匯,同時與銀行簽訂一個1年期的遠期結售匯合同,屆時1000萬美元貸款的本息除了是以6.5的匯率兌換外,其間還有一重人民幣存款利息收入扣除美元貸款成本的差價,獲得雙重套利收入。
如果是出口企業,當前最為流行則是一種DF/NDF的無風險套利交易。
商業銀行人士透露,由於套利涉及到NDF交易,2007年以前商業銀行可以直接和客戶續做,然後和境外銀行平盤,但之後由於外管局禁止國內銀行直接從事NDF相關的交易,相關的企業都是通過境外子公司交易,因此主要是大型外貿公司和跨國企業為主。
而國內的一些上市公司如東華能源等,今年也有該類交易,該公司公告稱,全年的遠期交易及NDF的交易規模不會超過5000萬美元。京新藥業的出口比重約佔20%,該公司日前也公告,擬從2010年10月10日至2011年10月9日期間,開展境內遠期結售匯業務規模不超過1500萬美元。
具體而言,DF/NDF的出發點基於國內和境外對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預期不同,一般NDF的幅度更大,假設國內1年後DF的報價為6.5,而NDF的報價可能為6.4,兩者之間的差價就形成了套利空間。
當企業預期1年後將有一筆1000萬的出口收匯時,就即期在境內同銀行簽訂一個DF合約,賣出1000萬美元,買進人民幣,為了保值,通過境外子公司同時簽訂一個NDF的合約,賣出與1000萬美元等值的人民幣。
可以看見,合約履行時,在境內賣出1000萬美元獲得6500萬人民幣,境外只需6400萬人民幣就換回了1000萬美元,輕鬆賺取100萬人民幣的收入。
雖然外管局禁止國內銀行提供這種NDF套利交易,不過由於現在企業套利轉向了境外,因此銀行也只能閉一隻眼睜一隻眼。
“表面上看,企業就是在國內做了一筆遠期的交易,這是正常合法的,但企業是否在境外同時作了另外一筆交易,可能客戶經理知道,但銀行並無從查起。”一位大型銀行的國際部人士表示。
不過,所謂無風險套利並非絕對無風險,因此一些公司現在也比較謹慎。
一家造船企業的負責人就告訴記者,此前曾有外資行向其推薦該業務,但最終該公司並沒有做,“如果NDF浮動區間沒有國內大,或者不是升值而是貶值,雙邊造成的損失可能也是雙倍的”。
而為了控制風險,該公司的這些衍生投資業務都是董事會直接授權董事長負責相關運營管理,並簽署相關文件,財務部在執行相關操作後,審計部門還會進一步跟蹤。
外管局最新發佈的《2010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中就明確表示,受利差和匯差雙重收益誘導,境內市場主體的跨境美元套利交易規模開始擴張,加劇了我國外匯收支的波動。主要表現就是境內外匯貸款和跨境外匯融資。(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