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負利率趕走定期存款 銀行流動性風險日增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9日 08: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文/ 莊言 石仁坪
 
  突然的加息,讓銀行門口再度排起長久未現的活期轉定存長龍。然而,25個基點似乎並不能緩解長龍背後“短存長貸”及其時間錯配並發癥——銀行業流動性風險上升已然在通脹預期面前變得更為複雜。

    一系列數據正是這一局面的最有力注解。《第一財經日報》獲得的最新數據顯示,國內銀行業中長期貸款佔比,已由2008年6月末的51.6%上升至2010年9月末的60%;而定期存款佔比由2008年6月末的40.7%下降至2010年9月末的38.2%。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比例由2008年12月的49.8%下降到2010年9月末的43.5%。

    在此背景下,通過存貸款來監測銀行流動性水平的“精確度”已達到“日”。然而,銀行根深蒂固的“規模情結”,依然左右著種種新監管措施的“精確度”。

    “短存長貸”釀隱憂

    “銀行流動性存在期限匹配問題。”一股份制銀行風險控制部負責人指出,當前銀行流動性風險上升主要因為,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之後,銀行投放大量項目貸款以中長期貸款為主,期限偏長。


  但在存款方面,由於目前處於利率上行階段,存款期限普遍偏短,短期存款較多。二者期限之間存在較大錯配。

    此外,持續多年的“炒房熱”以及“搶房潮”也讓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成為中長期貸款的主力之一。對於此類貸款,此前不少業內人士將其歸為優質貸款,因為有“不斷漲價”的房産作為抵押,但在房地産調控政策組合拳密集出臺的背景下,此類貸款的“優質”屬性也變得微妙起來。

    “在一般情況下,這種錯配普遍存在,銀行也正是通過經營或調整這種錯配來調動資金實現盈利。但如果結構變化較大就會隱藏較大流動性風險。”該負責人稱。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本輪流動性風險上升是結構性的,而非集體性。對四大行來説並不存在流動性緊張,否則之前央行也不會對其採取差額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的政策,監管方面就是希望以此收回多餘的流動性。

    這種結構的形成也與上半年銀行業存款市場的結構變化有關。今年上半年,在“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實施以後,要求銀行“時貸時付”,而機構網點比較健全、佈局合理的大型商業銀行吸引更多企業在其開戶,資金流入會多於中小銀行。而在上半年,中小銀行為滿足存貸比指標要求,擴大存款規模,違規攬儲、高息吸存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一股份制銀行相關人士則認為,部分銀行流動性風險上升也是由於理財産品的積極發展。在盈利壓力驅動下,部分銀行信貸投放並未減速,同時積極拓展理財産品,做得越多,存款出去的也越多。“資産業務快速增長,而負債業務並未像往年一樣快速跟進,就會出現資金頭寸緊張。”

    而公司類債券的發行也助推了流動性風險的上升。連平指出,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公司債、企業債等公司類債的發行,在今年都保持一定的增速。該類業務在抵消掉相關貸款業務的同時,也使派生存款隨之消失。

    對於中國銀行業長期存在的“短存長貸”現象,業內人士表示,短期內或許很難改變。

    近期,雖然中國人民銀行採取了加息措施,尤其是中長期存款利率升幅較大,並且房地産調控新政使居民住房按揭意願有所下降,但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國仍然處於“負利率”的狀態,中長期貸款衝動仍然較為強勁,而存款的吸引力則相對較弱。除非未來多次加息,“負利率”狀態消失,且加之其他如堅持房地産調控、有效遏制産能擴張等,“短存長貸”的局面可能會有所減輕。

    “衝時點”扭曲風險監控

    與此同時,上述消息人士稱,銀行月末、季末存貸款“衝時點”的做法仍然大行其道。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銀行體系的風險監控功能,掩蓋了流動性風險的真實情況,不利於風險暴露。

    該消息人士告訴記者,許多銀行“規模情結”根深蒂固,熱衷於市場排名和份額,片面倚重時點規模考核,導致高息攬儲、違規吸存現象屢禁不止。而以犧牲議價能力和風險控制為代價的短期化行為,不僅使監管數據失真,而且人為扭曲資金市場供求狀況,加劇銀行體系內流動性的波動。

    針對上述情況,記者了解到,監管部門要求商業銀行加強日常流動性管理,建立月度日均存貸款的統計制度,並按月度日均存貸款監測流動性水平,擯棄按月末、季末時點數據進行業績考核的不科學做法。

    上述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部人士認為,日均統計制度對流動性風險控制會有一些好處,但制度推動起來仍面臨一定阻力,既有技術問題,也有銀行意願問題。

    他指出,技術方面,銀行內部系統計算和統計日均數據比較複雜,要看銀行系統是否支持。而意願方面,日均數據要求銀行必須保證存款的穩定性,在資金持有者普遍希望保持資金較高利率的當下,銀行要將這些短期資金留在銀行賬面上,挑戰很大。

    此外,監管部門要求,銀行按照自身業務的複雜程度,至少按季開展壓力測試工作,遵循審慎原則設定壓力情景,並充分考慮各類風險要素之間的關聯性。

    與此同時,在現有流動性比例的基礎上,監管部門將引進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率,對銀行在壓力情況下的一個月內持續經營能力和一年以上長期資金匹配程度進行監測評價。

    關於監管部門即將推出的流動性風險新指標,連平表示,明確的流動性比例為銀行將流動性保持在安全健康狀態提供了更高的保險系數。但具體指標設計與執行也要考慮到商業銀行的承受能力。“如果銀行流動性狀況過於保守,銀行盈利能力也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