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地産商資金鏈全面受壓 暴利即將遠去?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8日 10: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限購+加息的疊加效應已經顯現,北京預售資金監管新政又一記重拳砸下,業內測算,僅此一項,地産商40%的資金來源將受阻。

  從今年二季度起,開發商融資渠道的持續收縮和融資成本的大幅上升已是既成事實,從開發貸、個貸、資本市場融資、信託等各個環節均被封死,全行業資金鏈前所未有受壓。

  本報記者獲悉,加息之後,包括萬科、招商等在內的龍頭房企進行了資金影響分析,結論是短期影響有限,但對全行業來説,資金鏈危機或許才剛剛顯現。持續的限購和資金成本上升,將會使部分房企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資金杠桿率劇降

  北京最新出臺的《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商品房預售資金應當全部存入監管專用賬戶,保證優先用於工程建設,嚴禁房企直接收存商品房預售資金。

  北京聯達四方總經理楊少鋒介紹,在房企資金的構成中,商品房預售款項通常可以在資金鏈條中達到40%的使用率,而房企通常自有資金只佔一個項目的20%-30%。如果項目凈利潤達到20%,自有資金投資回報就可以達到 100%,而如果在開發節奏和資本市場上運作更為巧妙,房企就可以實現跳躍式擴張。

  21世紀不動産集團市場總監林蕾認為,預售款監管將對開發商的資金鏈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最新數據,在北京,定金和預售款資金約佔開發商開發資金的1/4左右,總金額超千億元,數量巨大。而據中原地産研究中心8月份發佈的數據顯示,2006-2009年,預售款佔房地産開發資金來源比重達四成。

  不過,由於此《辦法》將於12月1日起實行,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認為,該辦法的影響要在半年後才會體現。他進而表示,如果土地供應不足,同時開發商又缺少資金,市場上供應量會大大減少,《辦法》的主要作用是防範金融風險,但對抑制房價來説並不是好事。

  相較而言,此前的加息直接影響已經顯現。國泰君安著名地産分析師孫建平稱,對開發商而言,加息後增加的利息支出對其影響甚微,而銷量下滑對其資金鏈的影響更大。上周,各家機構監測的主要城市成交量,均出現3成以上的下滑。

  開發商的財務壓力日漸增長。除房地産銷售更加低迷(加息的直接後果)所導致的現金流更加匱乏外,開發商的融資成本也將增加。瑞銀證券所做的利率敏感性分析表明,加息25個基點對綠城/合景泰富/龍湖地産的影響最大,其2011年預期凈利潤將分別下降4.5%、2.5%、2.1%。

  降價是大概率事件

  招商地産證券事務代表曾凡躍對本報表示,本次加息將直接增加企業資金成本,但由於公司在可能的加息週期到來之前,已提前調整債務結構,增加中長期借款的比例,將借款期限鎖定為2-5年,利率鎖定為固定利率,且下浮10%,因此對公司的資金成本影響有限。

  但即使如招商一樣穩健的公司,從三季報來看,全年150億銷售目標仍存不確定性,接下來銷售仍有壓力;中投證券分析師李少明認為,四季度公司將以走量為策略。“對於普通商品房項目,我們也是快速銷售為主。”曾凡躍説。

  其餘如萬科、恒大、保利等一線公司,年底前調整價格衝業績的動力也很大。

  國泰君安孫建平認為,從行業來看,擠出投機、投資和保值需求之後,僅靠自住需求行業無法維持現有銷量,也難以維持目前價格。未來銷量萎縮和房價下降將是大概率事件。

  高盛高華則預計,政府、開發商和購房者之間的博弈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隨著地方政府紛紛出臺調控政策、購房者情緒逐步理性化,開發商財務狀況將越發薄弱,而庫存的上升最終將對房價産生影響。

  “未來12個月房價將較現水平下跌20%。”高盛高華證券分析師王逸認為,現在,資産週轉率在推動盈利增長和股票估值方面,將比價格更為重要。

  10年來最大危機?

  10月25日,萬科洽購深圳建設集團的消息引發強烈關注。萬科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該事件目前僅在詢價階段,萬科只是有意向收購的一方。除此之外,萬科透露,有不少項目和公司前來尋求合作。

  上周,招商地産與保利地産首次合作拿地,曾凡躍對記者表示,合作拿地也是公司迅速擴張的一個重要方式,合併到報表中,可以擴大公司資産。

  王逸認為,在行業增長放緩的形勢下,一些開發商將會擴大市場份額,包括迅速拓展中西部業務、注重改善産品,以及財務狀況穩健、資金來源充裕和執行能力較強的上市開發商,更有望成為未來的行業整合者,如萬科、恒大,其比較看好。

  孫建平也稱,在行業調整期,更看好高週轉的大公司,包括萬科、保利等龍頭股。原因在於其銷售鎖定性高,願意降價,可在市場調整期擴大市場份額,有實力抄底土地市場。

  對於負債率較高而週轉較慢的房企,分析師們都態度謹慎。高盛高華本週維持對綠城房産、華僑城、中國國貿和IFM投資的賣出評級,IFM是其首選賣出股(位於強力賣出名單)。

  楊少鋒認為,從市場層面看,在今年4月北京出臺限購令之後,9月29日限購令全國推行,房地産市場一下子降到冰點,如果説限購令只是令銷售低迷,而預收款監管一旦全國推廣,則整個房地産行業將面臨10年來最大的危機,沒有做好準備的房企,資金鏈斷裂將在所難免。房價大幅下跌、爛尾樓頻現或許將再次大規模出現。

  暴利遠去

  從1998年至2009年,被認為是地産業的黃金10年;同時也被貼上了暴利的標簽。

  但萬科、保利公司人士不斷對記者強調,從歷年業績來看,其毛利率並沒有多大改變,因為土地的價格在不斷上漲,而公司又是快速開發模式,不可能囤地以待房價上漲。更多的錢,是被地方政府和投資客賺取。

  但不可否認,地産産業鏈中的利潤豐厚。而今年以來,針對産業鏈上可以帶來利潤的各個環節,如土地增值稅、提高個貸成本、資本市場融資、預售資金監管等均被封上,大大影響地産商資金成本和盈利水平。

  “從未有過如此嚴厲的調整。”一家大型地産商高層對本報表示,樓市一系列措施背後,是宏觀經濟結構的調整思路顯現,高層試圖將房地産行業拖出“綁架中國經濟”的泥潭,其作為支柱産業的重要性逐漸降低。

  在資本市場看來,預售款監管對短期的市場情緒有一定影響,但尚需看實際執行效力。興業證券分析師王曉冬認為,未來行業的關鍵因素是成交情況,而房産稅仍然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

  除房産稅牽動的土地財政和稅制改革外,中國內地住宅市場最大的結構性調整莫過於保障房的上位,“目前的商品房價格即使下跌50%,也仍然有很多人買不起。”10月25日,萬科董事局主席王石在《王石和他的朋友們》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這部分的需求要由政府來解決,而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經驗可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