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熱錢借大宗商品“入關” 跨境貿易監管“貓捉老鼠”升級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8日 10: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10月26日,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視察第108屆廣交會時表示:“美元發行不受控制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正在給中國帶來輸入性通脹的衝擊。”

  大宗商品價格顛狂所“輸入”的,不僅是通脹,還有眾多套利熱錢。

  10月19日,中國央行升息引起的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利差進一步擴大,令套利熱錢看到更廣闊的收益空間,正紛紛借助更隱秘路徑潛伏入境,熱錢流向監管“貓捉老鼠”亦在升級。

  囤貨生熱錢

  大宗商品在價格上漲同時,也成為了套利熱錢混水摸魚的“新載體”。

  知情人士透露,9月以來,部分境外機構開始與國內大宗商品進口商合作, 由前者出資,以後者的名義在境外採購銅、大豆、糖等現貨並運往國內港口,但他們不急於出售,而是先通過內地銀行申請倉單抵押貸款進行融資,並將人民幣貸款資金轉至上述境外機構的境內關聯公司賬戶。

  借助大宗商品進口路徑,合作雙方無疑做了一筆“雙贏買賣”:一方面美元貶值預期令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僅囤貨待漲的收益就相當可觀;另一方面海外機構能由此獲人民幣貸款,匯差與利差兩頭賺。儘管這些熱錢的“壽命”並不長。

  一家國有大型銀行信貸部負責人稱,通常大豆與糖等農産品的倉單質押融資期限不會超過12個月,銅等貴金屬存儲期限相對長些,質押貸款期限能適當延長。

  “但選擇銅進口渠道混進境內的熱錢並不多,因為目前銅進口普遍是虧損的。”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更多的熱錢可能藏身大豆、糖等農産品進口環節。

  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9月進出口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進口大豆4016萬噸,增長24.1%,進口均價為每噸439.4美元,上漲1%。

  實際上,熱錢借道大宗商品進口環節潛伏入關,並非一帆風順。“通常銀行給予倉單質押貸款時,都會跟蹤這筆貸款的具體流向。”上述銀行信貸部負責人説。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記者了解到,實際操作過程裏,有些海外套利機構會和國內相關進口商事先約定,一旦現貨到港,進口商就先將自有資金(對應套利熱錢的金額,並扣除相應貸款成本與人民幣升值補貼等費用)打入前者在境內的關聯公司賬戶,再以倉單質押貸款申請經營性流動資金貸款,以避開銀行貸款流向跟蹤。

  大宗商品的價格下跌風險,也不會對套利熱錢構成“損失”。“通常海外套利機構在購買大豆、糖等現貨時,會事先找國內買家簽訂一份銷售協議,鎖定交易價格與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前述知情人士説,“例如明年3月交貨的糖與大豆,可能今年10月已運抵國內港口存放,其中有6個月時差,便於向銀行申請6個月的倉單抵押貸款在國內做投資。當前,部分大宗商品隱性庫存,的確存在套利熱錢的背景。”

  真正構成虧損威脅的,是人民幣貸款成本偏高。通常倉單抵押貸款利率都是基準利率上浮10%,足以抵銷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約2.25%利差收益。“但他們在國內股票或期貨的投資回報,足以彌補這些虧損。”他表示。

  “相比匯率及利率套利的有限利潤空間,國內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資産價格上漲與超額高投資回報,才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交通銀行宏觀分析師唐建偉分析。

  一家國內大型券商機構負責人也證實,近期一些老賬戶忽然被激活,一次性被放進數千萬元,“但現在還不清楚這些資金是從樓市調控而流向股市,還是海外熱錢進來。”

  “尋租”結匯額度

  除借助進口大宗商品潛伏入境,臨近年底,套利熱錢還打起“尋租”國內進出口企業剩餘外匯結匯額度的主意。

  通常,外管局會根據國內進出口企業、存在境外經營業務的公司以往年度結匯資金量,每年給予外匯結匯額度。但這些公司有可能未能全額使用,剩餘部分便成為套利熱錢的尋租對象。

  “有些境外熱錢會以當天美元兌人民幣賣出價(通常比中間價高出20-30個基點)作為換匯價格,有些還會追加一定基點的人民幣匯率升值補貼。”一家民間拆借機構負責人説,“為了‘合法’入境,他們通常會以外貿結算項目作為掩護。”

  但在貿易項下,“低報進口,高報出口”手段已漸行漸難。“現在我們每週會按外管局規定,提交相關貿易資金結算情況報告,將那些定價有疑點的跨境貿易羅列出來。”一家外資銀行跨境貿易資金結算部門負責人説。

  這依然無法阻擋熱錢淘金中國的熱情。央行數據顯示,9月中國新增外匯佔款2895.65億元,約合432.8億美元,創年內新高;9月貿易順差卻大幅跌至168.8億美元,創5個月以來低點。

  以往熱錢流入的另一條隱秘通道,是境外母公司給境內子公司以美元資産作貸款擔保,將美元存進一些銀行的境外分支,再由該銀行向其境內子公司提供相應金額的人民幣貸款。

  “現在這條路徑基本已經很難通行了。”上述民間拆借機構負責人説,隨著銀監會“三個辦法,一個指引”的實施,多數銀行對外保內貸形式的貸款投放已採用專戶管理,受託支付,而非流向境外公司的內地資金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