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8日 09: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2008年12月19日,國家出臺並正式實施了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在接近兩年的時間裏,試行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經過12次調價 “大考”。每次調價都會伴隨著社會上對價格形成機制的質疑和批評,主要體現在:這種機制反應不靈敏、22天時間過長、跟漲不跟跌等。
本月25日,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在宣佈26日起上調油價後透露,擬在年內對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進行修訂。目前成品油價格調整週期過長,存在容易引發投機行為、出現銷售商囤貨推價等現象,調整後的新機制將縮短調價週期,同時考慮調整4%的調價幅度。怎樣的價格形成機制才是科學的、合理的?今天,我們邀請了3位國家能源專家、石油行業分析師來對成品油價格機制進行深度剖析。
國內油價滯後於國際油價
NBD:發改委于本週二上調了國內油價,距離6月1日——上次調整油價時間已接近5個月。在這5個月裏,國際原油價格上下波動頻繁,曾觸上調“紅線”,也被認為曾觸下調“紅線”,但是油價一直未動,如何看這個現象?
林伯強:是否繼續嚴格執行目前的調價模式,已成為公眾討論的話題。各界對於油價變化的預期確實出現了屢次落空,關鍵是當油價波動比較大的時候,由於條件的不滿足而導致長時間不調油價,會使油價形成機制和政府的公信度受到公眾的質疑。
NBD:未調價的時間裏,部分地區出現了油荒,已經很長時間未曾出現的“批零倒挂”也重現江湖,已運行一年多的油價形成機制存在哪些問題?
鐘健:當前,國內成品油市場是由三個因素構成的:其一,國際油價變動引發的市場預期對市場的作用;其二,供求關係及對市場的作用;其三,競爭激烈程度及形成的“競爭折價”對市場的作用。政府多次調價的初期,市場上就呈現出規定價與實際價大幅度差異的局面,使政府的規定價失去了指導意義,其中的原因就是注重考慮了國際油價,而太少考慮供求關係、競爭程度對油價的影響。油價形成機制再調整時,應加強或彌補另兩個方面內容:一是供應關係狀態對油價的作用;市場競爭程度對油價的作用。
林伯強:實行油價形成機制以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在石油定價方面決策的透明度,但在這個過程中,國內油價與國際原油價格變化相比存在明顯滯後性,也使得與國際油價接軌的初衷大打折扣。
機制調整能否抑制投機
NBD: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表示,目前調價過程過於複雜,需要層層審批才能發佈指令。合理的做法應是嚴格測算,及時發佈指令,不要通過審批。如何看這個問題呢?
林伯強:我認為將4%的漲跌幅降至3%,讓市場更為靈敏地反應國際油價和國內油價的變動趨勢比較合理,也比較容易實現。此外,還可以縮短調價週期,將原來的22天縮短至14天左右。對於目前根據機制調價的滯後性所引起的投機套利問題,縮短調價週期和縮小漲跌幅是比較可行的解決方法。從表面上看,減少投機無外乎三種解決方案:一是對定價機制進行模糊處理;二是加強對投機的監管;三則是縮短調價週期和減小調價幅度。
NBD:調整後能否抑制投機?
王震:投機與政策有關,在油價完全市場化之前,投機會一直存在。發改委設置的時間,無論7天還是10天,都會有成規模的價格提前預期,據此出現集體提前囤油的現象。不同之處在於,時間縮短,投機獲利會有所減少。但在市場化的市場中,因是個體根據分析判斷跟進,因此不會出現規模投機的行為。因此,解決供給才是解決投機問題的關鍵所在。
林伯強:加強投機行為的監管,只是理論上可行,實際操作非常困難,如何確定囤積的油品數量、由誰監管、如何降低監管成本等,都是不容易解決的問題。美國對石油投機監管的不得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市場門檻低 價格更合理
NBD:如果把22天改成“一週一調”或10天一調整有何利弊?
鐘健:油價調整週期太短,容易將國際油價的不正常波動引入國內市場。國內油價調整過於頻繁,對國內經濟運行並不是什麼好現象。在與國際油價接軌這個問題上,我們更應清醒認識接軌的目的,如果是“照鏡子”般的準確無誤地引入國際油價並不妥當。因為,一件地緣事件、一個裝置損壞、一個大國領袖的只言片語,都可能是國際金融投機商炒作油價的藉口,只有調價週期適當,才可以過濾或熨平這些非正常波動對國內的影響。
NBD:有人説,有足夠的市場主體才能産生合理的競爭價格,現在無論機制如何調整都是在保證兩大油企的利益。石油企業是否懼怕機制透明?
鐘健:在公佈調價辦法時,已説明成品油價是由原油結算價、基本稅費、生産與流通環節的合理利潤構成。實際上,調價機制的構成公佈到這個程度,已經可以大概測算出成品油價的大體調整價位。因為原油結算價是與國際原油接軌的,基本稅費是公開的,調價機制的透明性已不應該是太大的問題。
從本質上説,關於石油企業加工利潤多少,並不在於石油企業公佈與否,因為多少利潤為合適,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關鍵是市場是否認可這種利潤。與其費勁地要了解石油企業的加工利潤,不如要求政府相關部門強化市場競爭,降低石油市場的準入門檻更有意義。因為一些不恰當的利潤在市場競爭的面前必然要調整,否則就會被淘汰。讓石油市場準入門檻再低些,成品油的價格就會更合理一些。
市場化需等時機和時間
NBD:國外成品油價格如何形成?
王震:各國成品油價格形成的機制和形成時間差別很大。總體來説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歐美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完全由市場決定價格;另一種則完全由政府定價。在完全競爭化的市場裏,煉廠所生産的成品油在國內外市場的最終售價,完全由供求關係決定。政府主要作為管理者,建立並確保公平競爭的交易環境,通過油品儲備、利率等間接經濟手段管理價格。我國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介於兩者之間,比如我國成品油價格是有“公式”約束的,是間接反映供求關係的。
NBD:我們需要怎麼樣的油價形成機制?
王震:總體來説,我國油價是“具有加深市場化的趨勢”,但具備完全市場化的前提是國內外大環境成熟。目前國外大環境方面,國際油價波動相當頻繁,此時完全放開國內油價時機不好,容易出現前幾年國際油價大起大落時對國內很多行業和企業造成的衝擊;國內環境不成熟在於供求矛盾仍突出,有政府“保障下”的石油供給會協調得更好一些。日本的油價機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形成的,也經歷了我們現在這個過程:由政府定價到逐漸放鬆管制,最終實現市場競爭形成價格的改革過程。
我們現在在菜市場、超市銷售的大白菜,也曾經經歷了價格管制的階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價格已經完全放開。中國油價的市場化需要過程,但這個過程的時間段無法判定。
結束語:從專家的觀點來看,中國油價完全市場化還需要時間,但是調整調價週期和減小調價幅度,或許會讓我們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更合理。
林伯強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王震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鐘健 東方油氣網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