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成品油價格近5月未調整 定價機制休克的迷茫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5日 21: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魯中晨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全媒體記者 馮冬寧

    當市場的力量無法猜測既有政策的走向時,一場渾沌和迷茫便就此蔓延。對於歷來被外界賦予更多猜測的中國成品油市場來説,其程度更甚。

    而事實上,就當前而言,任何關於成品油的上調和下調的問題,對於任何一名專家來説,這都是一個相對棘手的問題。

    於是,10月22日,當本報將上述問題拋給接受專訪的鄧鬱松和姜鑫民時,同樣如此。

    作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助理,是日,鄧、姜二人前來淄博參加2010年中國能源行業交流研討會。而在此期間,多方利益角逐下,國內成品油的未來走勢自然是會議的焦點。

    對此,儘管鄧、姜二人的回答有理有據,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論述政策方向的問題上,未來似乎依舊模糊。

    路透社:忽悠與被忽悠

    事實上,上述的模糊並非首次出現,特別是在國內成品油價格調與不調難以抉擇的當前。“回答這樣的問題(指成品油未來價格走勢),你必須承擔相應的風險。”10月22日上午,鄧鬱松接受本報專訪時這樣表示。

    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現實,這個10月,同樣在路透社那裏發生。

    而此前,作為世界前3大的新聞通訊社——路透社曾多次提前發佈且準確報道中國成品油零售價變動的消息。然而,這個向來以迅速、準確享譽國際的新聞通訊社卻與其他媒體一樣,依舊面臨成品油定價機制下,預測之難的現實。“難”自有其因。10月20日,路透社引用“一位消息人士”的觀點,稱“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於本週四(10月21日)起上調成品油價格,以追隨國際原油價格升勢,此次亦為今年4月份以來首次上調油價。中國此前於今年6月1日調降汽柴油價格約3%,令價格脫離之前創下的紀錄高位。”

    儘管寥寥不過百餘字,但像之前的多次報道一樣,上述消息在登陸至國內多家媒體、網站的同時,也在更大範圍內掀起波瀾。本報當時調查發現,包括淄博在內的很多加油站出現了“限售待漲”。

    然而,現實卻沒有朝市場希望的方向發展。10月20日那一晚,中國成品油市場,平靜一如往昔。

    次日,忽悠市場的路透社以“中國已取消燃油零售價上調計劃”為題再發消息。該報道同樣引用“消息人士10月20日晚間”的話語稱,若按原計劃,這將是中國4月以來首次提高燃油零售價,也是順應國際原油價格漲勢。國家發改委提議進行此次價格調整,但最終要由國務院來作決定。中石化一位官員表示,因政府擔心通脹問題,該計劃可能無法在國務院會議上最終通過。

    僅僅兩日,市場風向立轉。在此背景下,受日前提價傳言而囤貨的燃油經銷商也再次面臨失望。而他們卻在之前已造成山東、河南等部分地區出現油品短缺。

    機制休克下的迷茫

    “這不過又是一個忽悠與被忽悠的例子。”22日,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劉峰對本報稱。對於從事成品油分析已多年的他來説,儘管國際、國內成品油市場風雲變幻,但類似上述路透社的遭遇,他顯然司空見慣。“機制(指的是,2008年底實行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簡稱機制,下同。)忽悠的路透,路透忽悠的市場。”國內一知名煉廠的負責人稱。

    機制似乎已進入名存實亡。在此背景下,類似上述忽悠與被忽悠的事例也並非僅在這個10月發生。“這一切在今年前10個月都表現得更為明顯。”劉峰表示。

    統計顯示:距離今年6月1日最後一次調價,國內成品油價格已連續將近5個月未作調整。本報梳理髮現,自2008年底實行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以來,這是繼今年3月前後國內油價創下4個月不動後,國內成品油調價時間等待最長的一次。

    時開時閉的調價窗口正在讓市場無所適從。 於是,待調與轉向中,一場對“國內油價當調不調”的拷問、翻炒以及其背後的爭論便不可避免。

    以今年7、8兩月為例, 來自資訊機構的數據顯示,自6月1日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下調之後,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震蕩,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上述震蕩局面使得三地原油移動變化率兩度越過國家規定的“4%”調價紅線的同時,也使得市場先後預測7月初、7月中旬以及7月底為國內成品油調價窗口開啟日。

    然而,隨後三地原油移動變化率短暫地越過“-4%”的紅線後,國際原油的上行又使得上述的調價窗口曇花一現,在此背景下,資訊機構預測的3次調價窗口也未曾開啟。

    不過,對於上述説法,發改委方面並未認同,他們稱,這僅僅是市場的主觀臆測。而對此,國內成品油資訊機構紛紛並不認同,“臆測談不上,説到底不過是按照5月28日還是按照5月31日為基點計算下,産生的誤差而已。”國內一大型資訊機構方面表示。

    接下來的9、10月,為避免上述誤差,以卓創資訊為例,他們以5月28日和5月31日為基點,推出兩個三地原油移動變化率。然而,截至目前,即便上述兩個移動變化率均達到了“4%”的調價邊界,但國內成品油市場依然未調。

    坐在火山口的發改委

    數據的偏差顯然充當了成品油調價的攔路虎。“但真正讓成品油市場調價行為變得錯綜複雜的還是機制背後的利益爭論。”此前,中國石油(11.45,0.33,2.97%)網一名不願具名的人士告訴本報。

    而在此期間,業內認為,作為在成品油定價機制上享受明顯發言權的發改委難辭其咎。“該降的時候不降,得罪了消費者,該漲的時候不漲,讓企業反感。”上述人士表示。

    更有甚至,對於國內成品油“當調不調”的現實,外界曾一度認為,發改委在人為調整變化率。

    就“該降不降”而言,分析人士稱,這使得發改委在給國內石油巨頭們提供“庇護”。畢竟,根據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上半年的財報顯示,兩巨頭上半年煉油盈利不大,因此,考慮兩大巨頭的煉油利潤,“人為推遲下調價格時間”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

    不過,這樣的做法,兩巨頭似乎並不領情。今年8月,在發改委方面表示“國內油價下調條件不具備”的背景下,包括兩巨頭山東市場在內的國內多個地市成品油市場直接繞開國家發改委,自行降價。對此,業內表示,上述行為等於給企圖維護油企利益的國家發改委“響亮一擊”。

    同樣在“該漲不漲”問題上,以兩巨頭為代表的油企也多次發表言論表達對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不滿。“我們無法理解發改委的行為。”採訪中,前述山東地煉的這名負責人表示。

    而在民眾那裏,以王曉天為代表的淄博車主稱,在目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中,國家只規定了成品油的零售價格上限,並沒有明確規定成品油的批發價上限,其中,以目前國內成品油變動為例,儘管之前,國內很多地區的0號柴油批發價一度超過零售價,但“批零倒挂”的現實並未引起官方的注意,“這就是不作為。”他説。

    事實上,事關利益的爭論遠不止這些。

    本報梳理髮現,自2008年以來,國內一直存在“國際油價下跌、國內油價反升”和“漲快跌慢、漲多降少”的質疑。其中,《廣州日報》日前就報道稱,國際油價兩年每桶降50美元,國內每噸漲1710元。

    對此,被眾多言論環繞的發改委方面自然給予了層層反駁,其中22日,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助理姜鑫民就認為,包括“漲快跌慢、漲多降少”在內的眾多觀點都是對發改委的誤解。

    誤解也好,認同也罷,成品油定價機制模糊的背景下,發改委坐在火山口上,卻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

    未來:加快調價的頻次性

    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發改委“重啟評估”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行為便在情理之中。

    對於現行的“4% +22個工作日”的定價機制,22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鄧鬱松認為:該模式提高了政府決策的透明度,但同時存在滯後性、囤油套利的行為也隨之放大。

    鄧稱,如果價格調整的滯後性不消除,無風險的套利行為便會加劇。”鄧鬱松説,當國際油價不斷上漲,交易商最理性的做法是盡可能增加庫存,一旦國內上調價格就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豐厚利潤;反之,當國際油價下跌時,交易商將盡可能清理庫存。

    同樣,對於上述問題姜鑫民也並未回避,他説,儘管此前,為避免市場的投機成為,發改委作出了諸多努力,但“只要有市場存在,投機便不可避免。”姜説,對於投機,國家完全可以去監管和控制,可以採用統計的方法測算油品被囤積數量多少,採取價格手段調節資源供應。如果資源被大量囤積,發改委可以選擇不調價,促使資源投向市場。但是這一監督過程將帶來管理成本的大幅提高,誰來監管、如何監管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不過,在選擇調與不調的節點上,儘管投機囤油、市場波動的問題頻頻出現,發改委對調價依舊異常謹慎。

    在此背景下,調整價格規則的呼聲頻頻出現。對此,姜鑫民表示,“國家發改委已對成品油定價機制運行效果進行評估,並將根據國內市場運行情況對定價機制細則做出調整。”

    但在具體到如何調整上,儘管鄧鬱松和姜鑫民都表示要加快調價的頻率,但不可否認的是,接下來為何調?怎麼調?依舊是問題的焦點。“政府部門是價格市場化的積極推動者,但需要平衡的利益主體太多。石油産業具有競爭性、基礎性的雙重屬性,近中期內價格完全放開並不現實。市場化是價格改革的方向,積極穩妥、穩步推進則是我們的改革路線。”姜鑫民説,“個人認為,成品油完全市場化並沒有明確的時間點。待市場主體相對多元化、競爭比較充分,成品油價格市場化便水到渠成。”

    而對於相對壟斷的國內成品油市場來説,其市場主體如何多元,競爭如何充分,仍然面臨難題。因此,在眾多條件未被滿足的情況下,儘管道理十分明白,但在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政策方向問題上,未來似乎依舊模糊。

    這是一個糟糕的事情,讓與成品油相關的每個人充滿困惑,身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的鄧鬱松同樣如此。“不要問我成品油調與不調的問題,我不知道,你們也不知道,同樣市場也不知道。”接受本報專訪時,鄧這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