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新增外匯佔款創8個月新高 熱錢流入壓力加大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4日 08: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記者 李丹丹 ○編輯 衡道慶

  一系列跡象表明,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一樣,中國正面臨短期遊資的“入侵”。央行昨天公佈的數據顯示,9月份金融機構新增外匯佔款為2895.65億元,創下今年1月份以來新高,而海關同日公佈的9月份貿易順差為168.8億美元,較上月收窄。據此可以初步推斷,9月份短期境外資本流入壓力明顯加大。

  境外資本流入壓力明顯加大

  最開始引發市場重新擔憂“熱錢”流入的因素是,9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出現顯著升值。9月1日至10月13日,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上漲了1412個基點,升值幅度為2%左右。

  市場在前期的觀望後,升值預期逐步加強。截至昨日收盤,國內遠期市場上,一年期美元對人民幣貼水1375個基點,即市場預期一年後人民幣兌美元將達到6.5266元,升值2.1%。而就在9月份,市場上一年期美元對人民幣貼水尚在500個基點左右徘徊。

  印證短期資本加速流入的,則是昨日剛剛公佈的外匯佔款數據。一般而言,貿易順差、外商直接投資(FDI)以及短期國際資本流入是推動外匯佔款增長的主要力量,從月度的外匯佔款數據可以初步推斷出“熱錢”的趨勢。

  央行昨天公佈的數據顯示,9月份金融機構新增外匯佔款為2895.65億元,創下今年1月份以來的新高,而海關同日公佈的9月份貿易順差為168.8億美元,較上月收窄。雖然FDI數據尚未公佈,但是據此可以初步推斷,9月份短期境外資本流入壓力明顯加大。

  升值預期等因素吸引資本流入

  外匯局副局長鄧先宏此前解釋,我國良好的經濟基本面以及匯差、利差等價格因素是吸引外匯資金持續流入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經濟率先回升向好,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回暖,加上本外幣正利率差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因素影響,對境外資本有較強的吸引力。

  而由於外匯資金持續流入,推高了國內股市和樓市價格,強化了人民幣升值預期,反過來進一步刺激外匯資金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形成外匯資金持續流入的正反饋機制。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表示,實際上,不僅僅是中國面臨這個問題。隨著近兩個月來美元貶值,以及市場對美國將長期保持低利率的預期加大,資金正逐步流出美國,流向新興市場國家,印度、巴西也正面臨與中國同樣的問題。

  外匯局12日發佈的《2010年上半年國際收支報告》中還披露了“熱錢”進入的其他原因。一是開放經濟條件下,銀行金融創新日趨活躍,為企業規避外匯管理提供了一定便利;二是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資衝動較強,也難免有少量“熱錢”等違規資金混雜其中。

  在外匯局今年展開的應對和打擊“熱錢”專項行動中甚至發現,部分外商投資企業虛構用途,將資本金結匯後進入股市等情況,還有部分銀行主動配合或順應客戶需求,打外匯管理政策的擦邊球。因此,10月長假後A股市場連續4個交易日大漲,引發了市場對“熱錢”流入股市的猜測,也不足為奇。

  防範“熱錢”對經濟衝擊

  業內人士提醒,下一階段的情況同樣不容忽視,尤其要防範“熱錢”大進大出對我國經濟運行帶來的衝擊。今後較長的時間內,我國經濟增長將趨於平穩,人民幣升值預期、本外幣正向利差等市場條件依然存在,跨境資金凈流入的總體局面不會改變,為“熱錢”流入提供了良好的“溫床”。

  而同時,國際上主權風險和金融體系風險將繼續交織,國際金融市場運行仍不平穩。國內管理通脹預期的壓力較大、企業經營環境偏緊、部分大中城市住房價格仍然過高、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宏觀調控還面臨諸多“兩難”問題。上述因素可能通過外貿、外資、銀行等傳導渠道,加大我國國際收支運行風險。

  因此,外匯局相關人士坦言,長遠來看,我國“熱錢”流入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客觀性,應運用匯率、利率等價格機制進行合理引導,尤其要防範“熱錢”大進大出的破壞性作用。外匯管理部門將繼續保持高壓態勢,有針對性堵塞監管漏洞,充分發揮跨部門的監管合力,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外匯交易活動,切實維護好涉外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外匯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