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7日 09: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商報
沸沸颺颺傳了數月的“一哥一姐”出走讓華誼兄弟處在了史上最尷尬的時期。
明星資産對娛樂公司已經變成了一把“雙刃劍”,在做大做強過程中,國內這些頂尖的民營娛樂公司,還要走過多少障礙,轉變何種意識,才能真正實現産業化?
禍起“保姆式”經紀
知名影視公司品牌經理徐丹表示,“像周迅這樣的一線藝人從華誼出來自己單幹已不新鮮了,多年前,內地第一經紀人王京花出走華誼就已經産生了第一次人事大地震。王京花4年裏醞釀了兩次出走:2005年,與華誼5年合作約滿,率領旗下陳道明、劉嘉玲、梁家輝、夏雨等幾十個藝人跳槽到橙天,媒體驚呼“華誼被掏空了”,一向以沉穩著稱的王中軍少有地放出狠話,“換成是我走了還差不多,華誼缺了誰都可以”!2008年,在橙天旗下儼然有獨立經紀王國感覺的王京花,再次擁戶自立,那批跟著她的藝人繼續追隨,不離不棄,頗有點“跟花姐,有肉吃”的意思。放眼娛樂圈,這種對藝人超強的凝聚力,除了王京花幾乎沒有其他人。
“藝人出走對華誼是有損失的,但華誼很難控制,雖然對華誼品牌有負面影響,但並不代表公司實力減弱,華誼一個公司不靠老牌藝人活,也不怕老牌藝人走,同時也是給新人一個機會。因為藝人到達一定高度後必然會自己出來幹,出色的藝人在中國本來就很少,這個圈子都在追逐前幾名的藝人,很多演員也希望從演員變成製作人、操盤手。”徐丹表示。
在中國,由於沒有專業經紀人才,藝人更多靠關係而迅速上位。就像韓三平被電影圈尊為“三爺”,王京花也被明星圈敬稱“花姐”,如果為藝人經紀開門課,王京花就是活的教科書兼主考官,因為如今活躍在娛樂圈的經紀人,多半是她的徒子徒孫,“藝人經紀”真正意義上的行業標準,從她開始建立。“懂藝術、會管理,依託廣泛的社會關係,憑藉敏銳的市場意識和善於經營的頭腦包裝藝人,這樣的經紀人才是高層次的經紀人。”王京花惟一一次對媒體描述自己的經紀人理念時這樣説。
不過,王中磊直言王京花的經紀方式是“保姆”、“代理”:“她的一些家庭式的做法,和公司化之間會有衝突。”他甚至慶倖王京花的離開使得華誼更快地實現了經紀人的行業化。也有業內專家公開評論王京花的那種“自動自發”只是明星經紀的初級階段,更先進的經紀理念應該是製造、服務與經營明星三位一體。
而記者從橙天娛樂相關高層處獲悉,王京花與橙天拾捌經紀公司的糾紛,就是她的這種對藝人的資源壟斷與公司整體發展的需要産生了嚴重衝突。
“成也王京花,敗也王京花。”一位業內人士調侃道,像王京花這種早在娛樂業興起之際就冒出來的經紀人,依靠自己和明星的私交籠絡了大量的明星資源,在當年“走穴”橫行的娛樂業時代,王京花無疑能給明星找到很多出路,也成功包裝推出了很多明星。這類“穴頭”在中國的文化娛樂産業裏還會有相當大的生存空間,但隨著一些民營娛樂公司實力的增強,他們自身有公司化發展做大做強的打算,必然會選擇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加大對明星、製作人資源的控制力,像王京花這類的經紀人空間會越來越小。
嚴重依賴“一哥一姐一導”
雖然王氏兄弟試圖甩開王京花這類“保姆”經紀,在她“跳槽”之後也試圖加強藝人管理,但業內人士認為,華誼兄弟公司業務的大頭依然嚴重依賴某些“個人”。
根據華誼兄弟上市後的半年報分析,華誼兄弟業務板塊明顯的實力不均已經體現出來,各鏈條的強弱也顯現出來。從今年上半年看,華誼兄弟電影、電視劇板塊業務都大幅縮水,電影業績下滑17%,電視劇業績下滑44%。
“電影業績估計能依靠下半年的《唐山大地震》拉平,但電視劇還沒有看到什麼好的作品。華誼上市板塊是其製作業務,但製作業務不穩定性明顯突出,其主營業務依靠一導一星的現象還是比較嚴重。”道略文化傳媒産業研究中心總監毛修炳分析,從現狀看,馮小剛、張紀中、演員李冰冰、黃曉明等人都掌握了華誼的大量股份,華誼兄弟對這類名導、名製作、明星的看重可見一斑,在上市之初的招股説明書上,華誼兄弟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一哥一姐一導”,所以説,如果這些明星、名製作的去留産生動蕩,起碼對華誼兄弟的現有股份會造成短期震動。
“當初王京花從華誼兄弟走的時候,華誼兄弟曾立志調整內部的藝人管理體制。但事實上,華誼兄弟對藝人的掌控力仍然不足。”毛修炳解析,華誼其他業務板塊疲軟,但藝人經紀業務一直在穩定增長,去年上漲七成,今年上半年就增長43%。無論是影視還是演藝形態的國內娛樂公司,藝人經紀都是他們撇不開的一個配置,依靠“明星效應”打廣告、代言、演出,在如今的中國市場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任何娛樂公司的主要盈利點,而這也直接加大了明星們的身價。據毛修炳所知,華誼兄弟對藝人經紀的盈利只提取10%-17%,相比較于日韓經紀公司六七成的提成比例,是相當低的,對藝人的約束力也明顯不足。
“內容産業”打牢根基再上市
北京電影製片廠總經理曹彪對記者表示:“華誼人事地震背後體現的是文化企業的發展問題,電影企業上市還不是時候,因為它沒有實體,美國成熟的上市電影公司除了影視外,還有連帶的房地産等實體的東西,沒有實體支撐,從金融角度來看就屬於泡沫經濟。從外部看,國內電影企業還缺乏對中國電影經濟的研究,從內部看,企業管理人員沒跟上,文化藝術與經濟管理結合還不到位,這是中國電影市場存在的問題。
曹彪表示,“上市是企業融資的最高階段,但並不是擁有幾個演員就能上市,必須擁有大量製片人才能上市。華誼的上市只是製作上市,而發行和院線未上市,就像汽車行業一樣,製造上市而銷售未上市,沒有銷售渠道和公司,企業上市以後就像一個大竹筐一樣,一打水就會發現很多漏洞”。曹彪認為,實體經濟一是指實産;二是掌握髮行和院線這類的渠道。
華誼今年也在加大收購或自建影院,對此,業內形成了正反兩種意見。反方認為它的長項在於影視製作,不致力於長項而加入白熱化的影院渠道競爭不是明智之舉;正方肯定它是認識到影視劇産出不穩定性的危機,拓展全産業鏈,加大渠道建設,以期對上遊內容形成良好互動,並靠影視放映工作獲得穩定回報。毛修炳認為,從影院投資回報分析,回收成本基本是個長期的事,但華誼兄弟明顯已經想改變“一部片子吃一年”或者依靠某些個人的生産機制,撇開建影院,華誼兄弟還在收購手機業務,發展音樂板塊,甚至進軍網遊。拓展産業鏈條,對於上市公司來説是保證盈利增長的必經之路。
資源控制力過弱成民營娛樂公司通病
“其實明星跳槽在哪兒都是常有的事,主要還在於,華誼兄弟雖然已經是國內很優秀的民營娛樂公司,但其對資源的控制力還是很薄弱。”毛修炳認為,在影視製作上,華誼兄弟雖然網羅了幾十個製作人,但是還沒達到資源完全暢通、規模化發展的程度,不同製作人生産的作品水平參差不齊,在電影業務上仍然主要依靠馮小剛。在藝人經紀領域,對藝人的約束力也較薄弱。
“相比于國外成熟的娛樂公司,華誼兄弟不擁有宣傳資源,也沒有渠道陣地。”毛修炳説,在這兩項資源的把控上,國內民營公司普遍無法跟國有集團抗衡。
近期又有消息傳出,最早加盟華誼電視劇事業部的一批製作人合同也將到期,或將集體出走。擁有股份的張紀中雖然明確表示不會離開,但據了解,張紀中擔任製作人的電視劇《西遊記》,其主要投資方為慈文影視,除此之外,如今張紀中手頭上並沒有實際運作的華誼項目。據知情人透露,華誼兄弟事業部旗下的各個製作人,與華誼簽訂的合約都不一樣,如天意影視每年都必須向華誼兄弟繳納一定的盈利,並且要求逐年提高,但實際上投資必定存在風險,在既定規模下,電視劇的盈利空間並非可無限制提高;有部分製作人只拿固定薪酬,單集可拿2萬元左右的製作費用;某些製作人,與公司簽訂的合約條件非常苛刻,基本上屬於“白打工”的情形;華誼電視劇事業部實行的“優勝劣汰”制度,導致一個項目失誤,或許就可能被公司解約,這讓部分製作人也感覺合約不對等。
毛修炳解析,華誼兄弟對製作人工作室的苛刻合約,可能也是被上市帶來的財務壓力所逼迫的。從目前看,華誼正在鋪設全産業鏈條,而影視劇的業務增長又不利,其財務壓力是巨大的,對財務的控制力不足。張紀中雖然是華誼兄弟簽約最早的製作人之一,但他擔綱製作的電視劇不少投資都來自於其他影視公司,華誼兄弟只佔據一部分投資比例。而今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影集團就佔據了投資的五成。
“總體來説,還是國內的娛樂公司整體實力不強,資源控制力不足,無法跟美國那些成熟的綜合娛樂公司相比較。”毛修炳説。
日本傑尼斯模式值得借鑒
“華誼兄弟的管理模式跟日本傑尼斯和韓國娛樂公司的模式不一樣,日韓公司對明星有極大的掌控力。”毛修炳介紹説,日本傑尼斯旗下擁有木村拓哉等大批偶像明星,這些明星都是他們的“星探”機制一早發現,由公司網羅長年培訓培養出來的苗子,這些公司通常掌握強勢的娛樂資源,像傑尼斯旗下有出版渠道的偶像雜誌、唱片公司、演出類的演藝經紀公司等,藝人在這些公司能得到很多機會,迅速成長起來,但其對明星的控制近乎嚴苛,比如收入的提成比例方面。像韓國很多明星,還經常要服從公司安排去陪吃陪喝陪酒,很多韓國明星迫於壓力,“自殺”事件也不斷。
而美國擁有斯皮爾伯格、湯姆 克魯斯等大腕的CAA,擁有龐大數量的大牌,幾乎沒有哪個不能獨當一面的,對於這些公司來説,成熟的大腕“跳槽”也是常有的事,但公司會制定比較高昂的“跳槽”成本,此外他們對明星的管理是比較寬鬆的,這類模式只有基於美國這樣娛樂業無比強大的市場才會盛行,畢竟市場蛋糕巨大,而且此類公司本身實力也很強大,明星和公司間彼此都有“需要”。
“湖南衛視的選秀,其實就是參照日本傑尼斯模式,這類自己造星的公司控制力強,但成本回收較慢。湖南衛視憑藉自身的媒體資源,發展得就非常迅速。”毛修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