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珠三角收入差距縮小 農民工徘徊在外出與返鄉間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2日 16: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一些東部企業逐步向中西部轉移,許多農民工面臨新選擇,是留在“熟悉的東部”,還是回到“陌生的家鄉”

  編者按:從東部轉到中西部,新一輪産業轉移的步伐正在悄然加快。解決好農民工問題,是産業轉移的重要內容。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農民工的流動趨勢如何,帶來哪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他們“候鳥式”的打工生活會發生怎麼樣的改變,這無論對東部還是中西部來説,都是需要面對的新課題。本報記者走進農民工,傾聽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

  1

  珠三角招工難——

  收入差距縮小,農民工徘徊在外出與返鄉之間

  “現在招工很難。”9月4日,在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一個工廠區,阿香和她的老闆異口同聲地説。

  阿香的製衣廠從年初就缺工人,老闆發動員工幫忙招人,找到一個工人獎勵100元。阿香説,當時以為很容易,打了好多個電話到老家貴州省鳳岡縣後,她才發現,在老家,能開出包吃包住上千元的招工條件的企業不少,這和廣州普工的工資相差無幾。

  在東莞生活了10年的重慶人陳清麗已經是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先生和她是老鄉,在一家電子廠做基層管理人員,陳清麗在東莞南城一家鞋廠工作,夫妻倆每月工資加起來4000多元,除去房租、水電、生活費、孩子幼兒園的費用,所剩無幾。陳清麗説:“每天在掰著錢過日子。睡覺都在算計生活費,頭疼!”先生因為有技術,已經在廠裏的幫助下通過積分制申請辦理當地戶口。但她説,即使有了戶口,沒有錢買房,沒有寬裕的收入,日子過得還是很憋屈。

  在陳清麗的家鄉,已經有不少珠三角企業遷過去,也有不少企業需要她這樣的熟練工,回去工作工資少不了,但先生就不一定能夠找到現在這樣3000多元工資的穩定工作了。走還是留,要不要放棄正在申請的東莞戶口,對陳清麗來講是個很糾結的問題。

  和阿香的感覺相同的是,陳清麗也發現家鄉新出來的打工者越來越少了,倒是廠長、餐廳老闆們時常托自己幫忙找工人。“在家門口能夠拿到同樣的工資,幹嘛要跑那麼遠?” 陳清麗説,這和前兩年不少農村年輕人單純為了見見世面就跑到珠三角的情況有些不同,家鄉越來越發達,開始留得住人了。

  “並不是農民工沒有就業意向,而是企業工資報酬缺少足夠吸引力。”廣東省就業服務管理局局長甘文傳表示,企業的招工難,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包括經濟回暖用工需求增加、全國各地快速發展、惠農政策力度加大等。但其中,企業提供的薪酬對農民工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是最重要的因素。

  厲以寧教授今年初曾到珠三角地區調研用工荒現象,他認為這個問題需要雙方的“讓步”,農民工個人要考慮時間、路程等成本問題,而企業則需通過産業升級,來解決簡單依靠廉價工資進行市場競爭。

  2

  承接地積極想辦法——

  讓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留得下、住得安、有發展

  初秋的山城,天高雲淡,適逢週末,重慶市大渡口區建橋工業園“藍之托”小區的居民紛紛來到戶外享受假日閒暇:老人們悠閒地散步聊天,運動場上不時傳來孩子們開心的笑聲。

  這裡並不是城市高檔住宅小區,而是建橋工業園為農民工修建的“藍領公寓”。近年來,許多在東部沿海打工的重慶籍農民工返鄉,在産業轉移的背景下如何接納農民工,讓他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重慶各地也在積極想辦法,讓農民工留得下來、住得安穩、能有發展。

  建橋工業園區目前有84家企業入駐,園區企業的工人80%以上是農民工。重慶市建橋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袁光燦説:“作為重慶市承接東部産業轉移示範區,要率先破解農民工融入城市這一難題。為農民工營造在城市中的"家",藍領公寓總規劃50萬平方米,可容納2萬多名農民工居住。”

  藍領公寓不僅樣式別致,而且每戶都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和陽臺,水、電、氣和電視電話等設備齊全。小區1棟1單元6—2號是重慶秋田齒輪有限責任公司員工唐建華的家。這位來自四川樂至縣的農民工説,過去他和妻子在廣東打工,兩年才能回老家一次,現在在重慶打工,離家近,今年就回去了兩次。他説:“夫妻倆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跟在廣東打工時差不多,但這裡消費水平相對低一些,除去每月房租水電、孩子上學等各種費用,還能剩不少。”

  “讓農民工享受高品質城市社區資源,也幫了企業的大忙。”重慶寶豐線纜有限公司生産部主管白志國説,公司2008年落戶建橋園區,計劃招工200人,但目前只有130多人,今年該公司已經買下了24套藍領公寓住房,優先租給外地來渝的雙職工家庭和技術骨幹,其他本地工人的宿舍也改善了環境,同時在工人工資、就餐、勞保等方面提高待遇,對穩定一線工人隊伍起到了有效作用。

  重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元明認為,“建橋模式”在承接産業轉移的背景下為解決“農民工怎麼辦”的問題提供了借鑒,一方面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軟環境,另一方面能夠讓農民工享受城市市民的生活待遇,這對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

  形成産業轉移的倒逼機制——

  加強培訓、穩定就業、提高待遇

  農民工徘徊于走留之間,政府、企業都意識到了這種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採取相應對策。

  “以前是工人跟著老闆跑,現在變成老闆跟著工人跑。”粵西的羅定市農民林誠説,20多年前他到珠三角打工,從學技術到借錢自己開廠,現在他已是廣州一家電器廠老闆了。去年他的電器廠在家鄉開張,一直跟隨他的一批同鄉員工也開心地返鄉工作。可以照顧家庭和老人,鄉里鄉親在一起幹活,抬頭就是自己田地和房屋,200多個員工,人均工資1500元以上,不比在珠三角打工少,工人們説比漂浮在外開心多了。從廣州帶來的老員工將技術和工廠制度教給剛剛洗腳上田的農民,鄉情、親情交結,短短兩年不到,廠裏的效益已經趕上廣州的總廠。

  “現在國家的一系列政策扶持農業,農民工回到家鄉,自己搞點差異化或者深加工的農産品一樣生活得有滋有味。”林誠説,只有工資吸引人、工作環境好,才留得住人。

  在珠三角,近幾年,廣東省系統推出全民職業技能提升、一戶一技能、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三大計劃,引導粵東西北地區農民就地轉移就業或者到珠三角就業。從2008年起在全國率先建立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普惠制度。其用意就是要通過培訓讓本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收入;通過提升培訓外省農民工普工,留下有技術的工人。

  今年7月廣東推出新政策:農民工積夠60分就有申請入戶城鎮資格。到目前,全省已經有1萬多農民工靠積分入戶,計劃3年內入戶180萬人左右。目前全省最多的惠州市有1699位入戶,該市政府副秘書長郭葆明説,讓外來工融入當地,對其今後的發展、企業發展都有好處。廣東今後三年內,計劃轉移本省農村勞動力600萬人,全省非農就業比重達到80%,每年培訓農村勞動力近百萬人,就業率不低於90%,穩定就業達到八成以上。

  甘文傳説:“要形成一種缺工對産業轉移的倒逼機制,企業如果再靠單純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型産業,你就很難吸引到合適的勞動力了。加強培訓、穩定就業、提高待遇很關鍵。”

  隨著一批批林誠這樣的企業搬離發達地區,越來越多的勞動力本地就業,對於農民工本身、對於産業發展等問題將帶來新的影響。暨南大學教授馮邦彥分析説,在産業轉移大背景下,東部企業一是産業轉型升級,二是搬遷,否則只能等待淘汰。因為勞動力廉價、密集供應的時代正在慢慢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