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9日 09: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丹麥曲奇、韓國海、日本糖果、法國紅酒、瑞士巧克力、西班牙橄欖油、瑞典三文魚、意大利乳酪……中秋節臨近,商家節前促銷戰又起。與往年有所不同,今年大批各類洋食品也加入了中秋檔的促銷,列入了市民的採購單,成為節日貨新寵。這反映出進口食品近年來在消費市場逐漸被認可,不過相比傳統食品,洋食品雖然有普及的趨勢,但價格仍然“高高在上”,還隱藏著很多“不能説的秘密”。
包含了通關成本 、遠渡重洋而來的洋食品貴一些很正常,但比同類的國貨貴多少合適,這實在是個問題。暴利正是由此産生。
現象一 同樣餅乾價差50%
市民楊女士最近迷上了丹麥餅乾。經朋友推薦,她喜歡上一種“丹麥藍罐曲奇”,雖然價格比國産餅乾貴很多,但擋不住美味誘惑,很快成為這種洋餅乾的“粉絲”。一旦成為日常消費品,楊女士開始注意價格,不比不知道,同樣的餅乾竟然在各大超市差價巨大!
楊女士專程到市內四區的各大商超走了一圈,發現同樣原産地在丹麥,125克裝的加侖子曲奇的價格大相徑庭:在某德資倉儲式超市裏賣12.9元,在某台資超市裏賣15元,在某日資超市賣到了16.8元,此外還有商家賣到了18.8元……最貴的比最便宜的貴了50%。
“一直以為都是大超市,價格應該差不多,一比才知道差別這麼大!”楊女士搞不清的問題是,有時候兩家相鄰的超市能為了豬肉貴1毛錢大打價格戰,而進口食品價格相差這麼大,是商家視而不見還是故意為之呢?
現象二 橄欖油貓膩也不少
被譽為“液體黃金”的橄欖油近年來在市場走俏,洋橄欖油的價格差同樣巨大。“有人用它拌涼菜,還有人用它美容,買的人越來越多。”某商場內進口調味品銷售負責人孫先生説,作為一種高檔植物油,純用橄欖油做菜的人還不多,年輕女性用橄欖油護膚的佔主流,特別是一些孕婦媽媽,特意買高檔橄欖油擦肚皮。不過,價格差依然存在。記者走訪多家超市發現,以比較有名的西班牙“品利”橄欖油為例,1升裝的特級初榨橄欖油最低的只要69元,有的賣70多元或80多元,最貴的賣到近百元。
“這還是大品牌的認知度高,小品牌或者不知名品牌的橄欖油差價更離譜。”孫先生介紹説,不知名品牌橄欖油的差價最多達到兩三倍。記者在市場上發現,洋橄欖油多是打著西班牙原産的旗號,類似于紅酒普遍被認為法國的好。不過,業內人士説,西班牙雖説是橄欖油的最大生産國和出口國,但也要看産區才能分辨橄欖油品質,並非西班牙産的都好。
出路 應合理定價打“親民牌”
記者了解到,進口食品主要有兩種拿貨渠道:走經銷商或者直接到廠家拿貨。對於在國內有一定知名度、有一定銷量的進口品牌,一般走經銷商渠道,這樣價格有差別但不會太離譜。而直接到廠家拿貨,剛剛開發市場的産品,國內商家幾乎就可以隨意定價了。 “規範成熟的商家有一套合理定價體系。”營銷專家朱華江説,這些商家會根據貨品的成本,加上20%-30%的毛利銷售;而多數商家是能賣多高就賣多高。
“把消費者當傻子的商家最終要為自己的做法買單。”朱華江説,消費者的消費理念總是在不斷成熟,他們慢慢會發現,進口食品有大量優質産品,但這不是賣高價的理由,物有所值最重要。用“虛高”價格忽悠消費者的商家,最終會被消費者拋棄。
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進口食品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勢頭,成為市民日常消費的新寵。一方面因為種類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商家開始走價格平民化路線,長久鎖定消費者。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説,人民幣升值後,已經開始帶動進口食品價格下調,今後這一下調趨勢將成為主流。各類商家應該抓住機會,打“親民牌”走平價路線,加快做大進口食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