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4日 08: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金融報
老年險的熱點追蹤(圖片來源:國際金融報)
在國內老齡化加劇、投資風險和通貨膨脹的羈絆下,社會養老保障越來越難以獨當一面。在此背景下,要保證退休生活品質和人生安全,具有品牌保證且只針對養老生活設計的專業保險産品,不失為未來養老生活的“福音”。
於是,不少保險公司推出了為退休生活打造的新型養老年金保險産品。以中國人壽推出的“福祿滿堂”為例,從8月1日投放市場以來,保費收入已經超過5000萬元。
專家:個人養老模型亟待建立
“我國居民的養老方式主要由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理財養老組成。由於社會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均壽命延長,中國人的養老成本在不斷攀升。”首都經貿大學保險係教授庹國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粗略計算,在大中城市,夫婦兩人退休後從60歲至88歲僅食品消費支出就高達100多萬元,其中還不包括住房、醫療等大額支出。
在庹國柱看來,政府提供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只能作為養老體系的基礎,其發放的目標替代率(養老金與退休前收入之比)不超過58%,不僅不能保障個人退休生活水平,而且也無法應對養老所需的醫療、護理等額外支出。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積累只有1500多億元,“空賬”超過1.3萬億元。“現收現支”的養老體系隨著人口紅利期的結束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將面臨巨大的支付壓力,“這意味著,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面臨是否可持續的難題,不能完全適應未來社會養老需求。”庹國柱分析到。
因此,在社保養老之外,家庭養老仍是我國主流養老方式,但我國未來的人口結構問題日漸凸顯:人口總量多、工作人口少、人口老齡化三個特點同時並存。因此,在“4-2-1”的家庭結構中,未來家庭養老實屬獨子難當。
而在理財養老中,傳統儲蓄理財日益受到通貨膨脹的吞噬。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2月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連續6個月超過2.25%,可見,儲蓄養老在應對未來高昂生活費方面已力不從心。同時,要保證養老資金的足額、安全、增值、專用等,具有高風險的房産、股票、金融衍生品等理財方式,更是把未來寄託在未知數中。
“商業養老保險正彌補了傳統儲蓄和高風險理財的不足。”庹國柱認為,完善的養老保障應該由30%的社會養老保險、30%的企業年金和40%的個人理財養老組成,也就是説,晚年的生活品質很大一部分是靠個人在職時的養老理財方式選擇。“在現有社會條件下,由社會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組成的的養老模型亟待建立。”